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谚语里的民间智慧

发布时间:2025-04-18 07:42:55

古人云:“集谚以察俗尚,陈谣以观民风。”作为民间文学的奇葩,谚语集结了群众生产生活感悟。长辈不经意间说出的谚语,每一条都透出文化积淀的印记,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智慧的结晶。

图片

(图 刘渭林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一条条小谚语中蕴藏着怎样的智慧?

图片




一本无字农书




渭南以渭河为轴线,南北两山、两塬与中部平川构建出独特的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的渭河冲积平原更是八百里秦川最为宽阔之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农业发展的摇篮,也诞生了众多与时令、农业生产等相关的谚语,指导着人们的农事活动。
节气流转的农耕智慧。“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三九三,冻破砖,冻了锅里米粥”“数伏数冷哩,数九数热哩”“三九、四九,晚看西北”……这些看似简单的语句,蕴含着古人对气候变化的细致观察,对节气承载的生态认知,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图片
五谷丰登的时代密码。“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的两河岸”,准确指出了在不同地形下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节;“谷雨种棉花,不用问邻家”“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播种到立夏”,将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与节气紧密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和遵循;“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说明蚕和麦子的生长成熟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和集中性……这些谚语,体现了古人将自然规律视为不可割裂的整体系统,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万物关联性的深刻认知。
观天测雨的千年经验。“云往西,水滴滴;云往东,一场风;云往南,水漂船;山戴帽,长工睡觉”“黑云接得低,有雨在夜里;黑云接得高,有雨在明朝”“早看东南,轰雷白雨下到黑”,通过对云彩的细致观察,人们便能预测天气变化;“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轰雷大白雨”,说明彩虹也是预测天气的重要指标;“月晕风,日晕雨”,月晕预示着要刮风,出现日晕则预示要下雨……人们总结这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谚语,不仅为农事活动提供参考,也塑造了中国人居安思危、持中守和的处世哲学。
图片




一部处世指南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渭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老的智慧在岁月长河中沉淀成流传极广的处世箴言。

民众的实用指南。“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把做人的底线原则说得明明白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念,引导人们在逐利的同时坚守道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轻易对人下结论;“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认为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更有意义;“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说明为人正直的重要性;“在家不敬人,出门人不敬”,教会人们尊重他人,从日常点滴积累善缘;“家有万贯,不如日进分文”,强调了持续勤劳获取收入的重要性,教育人们不能坐吃山空。

图片

天然的教育素材。“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给我们沟通的艺术,让交流更加顺畅;“骂人莫揭短,打人莫打脸”“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出唇六月寒”,强调言语要友善,多给予他人温暖与尊重;“邻家要好高打墙,朋友要好常算账”,指出了邻里、亲友之间想要保持良好关系的秘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不良环境或从事危险的事情;“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诠释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样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生活的品行引领。老人常常唠叨“三勤加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加一勤,想勤不得勤”,再次说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语,揭示了环境的重要性;“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激励孩子们在追求目标时持之以恒;“指亲亲,靠邻邻,不如自己学勤勤”,强调做人应该自立自强;“不磨不炼,不成好汉”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倡导家庭成员之间要各尽其责,这样家庭才能和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童年品性影响一生的观念可见深入人心,警示人们要重视小的错误和不良行为;“只要苦干,事成一半”,则强调勤奋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图片




一种活态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中华文明的宝库中,民间谚语作为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大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深刻地涵养着一地的文化气质与精神风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传承好谚语这一民间智慧?
图片
择明善用。荀子有言,“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谚语中蕴含的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诚信待人的处世原则以及勤以立身的传统美德,不仅能为个人修身提供启迪,也能为社会处事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我们应深入挖掘谚语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努力赋予其时代新意,使古老的谚语在新时代枝繁叶茂。
传承应用。无论是激励奋进、化解矛盾,还是点缀日常表达,谚语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应不断找寻谚语与当下生活的关联,唤起大众共鸣,使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与公共事务中发挥效能;积极创新表达,让谚语融入新媒体语境,契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打破文化传播的年龄壁垒,让谚语在年轻群体中扎根;在家庭及学校教育中尝试创造谚语应用场景,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谚语在言传身教中代代相传。

谚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承载着先辈智慧,串联起古今岁月。在新时代,让我们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让谚语等历经沧桑的智慧,继续雕琢生活、启迪灵魂……


来源:渭南宣传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