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泥里的丰收希望
(一)
春耕,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闹钟”。自《列子》首次记载“春耕”起,这一农事活动便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符号。荀子总结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农时与自然规律被紧密绑定。

商周时期的“籍田礼”、汉代的《劝农诏》,都以国家的仪式和礼法来强化春耕的重要性。而《齐民要术》中“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的技术总结,则标志着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再到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木牛流马”,详细描述了这个当时最先进的播种器械……这些跨越千年的国家仪式、政令诏书与农书典籍,承载着古人对春耕的重视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领域与生产方式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的轰鸣声拉开农业机械化的大幕;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步入21世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各项补贴政策落地生根,稳定农业生产基本盘。当下,以渭南等地为代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业,春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天而作”,而是依托气象、土壤状况、作物生长态势等多源数据,实现科学决策,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大步迈进。
(二)
与土地一年又一年的邂逅中,春耕也解锁了更多打开方式,拥有了更多意蕴。
历史中的文明密码。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胛骨上,清晰可见商王武丁的卜辞:“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年?”商王用灼烧的龟甲与神明对话,为的不过是祈求一场及时春雨。而在千年之后,当无人驾驶农机在希望的田野上精准耕作,当数字云平台连通千家万户的菜园果园,农业借助数字力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正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犁尖上的东方智慧。康熙皇帝在为《耕织图》作序时写道:“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将春耕上升为治国安邦的层面。还有更深层的文化智慧藏在农具的弧度里:曲辕犁精妙曲线暗合道家“曲则全”的智慧,这种设计操作轻便灵活,提升了生产效率;二十四节气与农谚民谣构建起独特的农业历法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正如明代《农政全书》所言:“农事之要,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在犁尖上延续着“应时而作”的东方智慧。
(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粮食产量多年来稳居全省第一。在这里,春耕春管是跃动在田间地头的欢快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
“会”种地到“慧”种地。从智能水肥灌溉到生物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正以“鼠标键盘”续写“锄头铁锹”的传奇。比如,大荔县就以植保无人机编队喷洒农药,北斗导航系统指引无人驾驶农机昼夜不息地作业。渭南每年投入6万余台智能农机,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成为历史,现代农业正以科技重塑“天人合一”的智慧。
果实背后的全产业链密码。富平甜瓜通过品种优化与电商赋能,亩均收益可达3万元;冬枣专业合作社引入冷藏冷链技术延长货架期;葡萄产业园试验20余个新品种延长供货周期……生物技术、数字营销正在为传统农业赋能,特色果业蓬勃发展,以点带面,在秦东大地上聚点成链,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永续性耕作的生态觉醒。大荔走出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推广蟹草共生实现循环利用;合阳实施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让矿山的“生态疮疤”变成“满目青绿”……这些实践印证着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当曲辕犁演变为智能农机,当轮作制升级为种养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正在渭南被不断破译。
春耕春管,是农人的使命奔赴,汗水淌入泥土,希望就此扎根。在这充满希望的时节,你将播下什么呢?
来源:渭南宣传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