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富平柿饼”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二):“柿寿星”携手“中国柿博物馆”让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8 09:50:53

10月25日,第八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全球顶尖的柿子研究专家和学者汇聚富平,探索柿子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助力柿子产业创新优“柿”、品牌强“柿”、高质量发展。

小小的富平柿饼,不仅畅销全国,还香飘国外、“接力”太空,成为“三产融合”释放乡村新动能的典范。

请听渭南台采制的系列报道“富平柿饼”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今天播出第二集:

“柿寿星”携手“中国柿博物馆”

让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在富平县唐顺宗丰陵脚下,有一颗约1200多年的“柿寿星”。历经岁月的洗礼,这棵树依旧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枝头的柿子犹如一盏盏红色小灯笼,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站在这里能看到当地万亩柿园,很是壮观。特别是过年和庙会期间,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要来此焚香祈福 ,树上便挂满了承载美好愿望的红飘带。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游人来此拍照打卡。

乡亲们说,这颗柿树的保护,多亏了富平县柿子协会会长陈平。

陈平,地地道道的富平人。2013年,抱着干一番大事业的他放弃了国企优厚的待遇,只身回到家乡富平县曹村镇。缘于对柿子树的独特情结,他一回村就积极开发保护古树,“柿寿星”就是其中之一。

初回家乡,看到乡亲们常年围着柿子树劳作但收入却不高,他马不停蹄地优产品、创品牌、做文化,依靠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下线上销售无缝对接,迅速在众多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脱颖而出。但他致富不忘乡亲,成立了太白村大福柿子合作社。大家紧紧依靠合作社搞生产销售,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社里有一面“全家福”,386名合作社社员的幸福都写在脸上。社员支保田【同期声:我加入合作社啥都有保障,价格比市场还能高些,市场人都很满意。】

陈平的企业越做越好,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陈平【同期声:我很清楚,文化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让产品更有内涵、更有“文化”,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积极探索的事情。】

思忖良久,陈平觉得还是要通过文化兴产业。他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企业特点,以“柿子文化”为由头,拓展柿子的产业链。2015年,陈平在富平县曹村镇建成了全国首个“中国柿博物馆”。博物馆利用丰富的实物、标本、模型展示柿子的历史、加工及文化等,向游客传播柿子文化理念。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成为吸引研学、观光旅游人的首选地,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游客【同期声:我是第一次来,没想到小小的柿子还有这么悠久的文化,今天的收获也很多,下次还想带朋友再来看看。】

除了柿子博物馆,陈平每月还组织“百名画家进曹村”活动,给画家提供柿子基地作为采风场所;同时,借助唐丰陵优美的自然条件,让更多的人走进曹村、走进博物馆、走进柿子林,以厚重的柿文化来宣传富平柿产业。西安市美协画家杨永庆【同期声:我来了好几回了,有一种画画的欲望,有种感觉愿意老来,自从去柿子博物馆看了以后,柿子文化还比较渊源,文化底蕴比较深,内涵比较多,感受颇深。 】

谈起发展文化对柿产业的深远影响,陈平说,柿子坚强隐忍、厚施薄取的这种品格,已经深深渗透进脚下的沃土,并融入延续千年的人文血脉之中,遥相呼应,世代传承。陈平【这是对柿文化的梳理归纳和正本溯源,更是对柿产业盘点、整合、希冀和展望,这也正是一代农人在伟大的历史节点和产业浪潮中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深入挖掘柿文化的内涵发展柿子特色产业,当地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快,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如今,柿文化已经融入了当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代代传承的家乡记忆、是融合发展的内在支撑。群众陈静【同期声:文化力量助力产业升级,让我们这里环境更美了,大家收入也有了保障,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初冬,阳光和煦,风景宜人。漫步曹村,这里的唐丰陵、贾岛纪念馆、千年柿寿星、金瓮山、月窟山等历史文化遗存旁,游人不断,还有在中国柿博物馆探究柿子生长、发展渊源的学生、画家,为 “柿”业发展注入了人文活力和传播载体,他们在领略柿子历史和农业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将富平的柿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


采制:岳娜 王晓红 杨柳 王欣 杜宇凡

编辑:马健 赵春龙 

审核:王晓红

终审: 周新宏

监制:黎英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