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纪念日 | 致敬最可爱的人
10月25日
抗美援朝纪念日
74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起
历经两年多艰苦卓绝地浴血奋战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
当年那些“最可爱的人”
很多离开了我们
在世的也已进入人生暮年
然而他们用生命和鲜血
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却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灵魂
被一代代中华儿女
铭记在心、永续传承
今天
又到10月25日
这是一个值得
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为了铭记那段
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
今年以来
记者先后寻访到
渭南十位志愿军老战士
用镜头记录下他们
70多年后的样子
了解他们的英雄故事
以此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卢志斌
卢志斌(拼版照片,2024年4月13日摄)
1931年4月出生,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西岭村三组人。1950年4月入伍,1950年10月随20军58师172团赴朝作战。“我是一名警卫员。”卢志斌老人说,他们赴朝后,战士们吃的是黄豆、炒面、喝的雪水……好多战士被冻伤,他曾立二等功一次。1956年复员,先后在兰州、青海、四川绵阳工作。
薛双明
薛双明(拼版照片,2024年4月14日摄)
1933年11月24日出生,渭南市蒲城县孙镇孙镇村六组人。1951年3月入伍,1952年年底赴朝作战。“当时从青海剿匪时出发朝鲜,在火车上过的元旦,直接就开到前线去了,我是1军1师1团2营6连一名卫生兵。”薛双明老人说,他的部队在朝鲜攻取并坚守“100号高地”,打的很惨烈。他曾立三等功一次,1956年复员。他的部队后来被誉为“硬骨头六连”。
刘正明
刘正明(拼版照片,2024年4月11日摄)
1936年5月27日出生,渭南市大荔县下寨镇北潘村四组人。1951年10月入伍,当年随1军1师赴朝作战。“就没有想到回来,衣服被子上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害怕,也不能害怕,你不打敌人,他就会打你。”刘正明老人说,他是3团2营5连一名步兵,曾参加过马良山等战役,荣立三等功两次,受大奖五次。1954年考入河北石家庄第九步兵学校任班长。复员后回到家乡在村上任过村主任、队长等职务。
刘云川
刘云川(拼版照片,2024年5月23日摄)
1933年1月29日出生,渭南市合阳县金峪镇白家庄人。1951年入伍,在青海大通县西北野战军1军1师服役,分配到机枪连当通讯兵。1952年赴朝作战,担任志愿军304部队副排长。“那时,交通工具很不发达,过鸭绿江到朝鲜全靠步行。”老人说,既然选择上前线,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起来。1957年3月复员,安排到西安三桥车辆厂上班。1961年回乡,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马建文
马建文(拼版照片,2024年4月11日摄)
1930年7月21日出生,渭南市大荔县下寨镇新建村二组人。1951年入伍,曾到青海宁夏剿匪。1952年随部队赴朝作战。“我是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建筑工程3师8团2营8连一名工程兵。”马建文老人说,1958年复员。
张新全
张新全(拼版照片,2024年4月5日摄)
1936年3月6日出生,渭南市大荔县双泉镇双一村六组人。1951年随部队赴朝作战,担任0075部队二支队机枪连3连副班长,曾获得二级优等射手,军衔下士。
王玉民
王玉民(拼版照片,2024年4月14日摄)
1933年11月16日出生,渭南市蒲城县罕井镇南白堤村一组人。1951年入伍,1952年10月赴朝作战。“我是1军1师2团的一名运输兵。”王玉民老人说,他在朝鲜用胶轮车给前线运输粮食、弹药等物资。运输过程中为了不让胶轮车发出太大响声,被敌人发现,战士们给胶轮车倒水。1954年到沈阳高射炮团学习,曾任班长、教导员。1957年从四川成都华阳县复员回家。1958年在除四害运动中,用火枪不慎伤了双眼,造成双目失明。
张丙全
张丙全(拼版照片,2024年4月12日摄)
1935年7月14日出生,渭南市蒲城县尧山镇陶池村人。1951年8月入伍,1952年元月随部队赴朝作战。“我所在的部队是301部队一中队四小队,是一名通讯兵。”张丙全老人回忆,他先后任报务员、无线员,班长,1957年复员回家,在朝6年时间。老人一直爱好文艺,年轻时在部队就能弹奏手风琴,当天他还给我们唱了几首朝鲜歌和陕北民歌。
尚志明
尚志明 (拼版照片,2024年4月13日摄)
1931年6月13日出生,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平和七村人。1951年2月入伍,当年随部队赴朝作战。“我是建筑工程三师九团二营四连的一名工程兵。”尚志明老人说,他1955年3月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当了30年村支书。
王景轩
王景轩(拼版照片,2024年7月14日摄)
1937年10月25日出生,家住渭南市大荔县许庄镇光华社区,祖籍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人。1955年报考解放军南京军械技术学校入伍,随后抗美援朝。“我在技术学校,速成学完苏军技校的课目,赴朝后,我在军械修理所任火炮见习技师。”王景轩老人说,当年他带领枪炮修理工到驻扎在各大山沟的营连投入战备预防修理,3个月完成4个营14个连队的检查修理任务,受到团的嘉奖。他的事迹还登上了1958年6月《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荣获“祖国万岁”纪念奖章。
记者:王长江|摄影报道
编辑:赵星
初审:王长江
终审:田华荣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