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冬枣妈妈”周爱英

发布时间:2024-07-10 15:39:31

不是很高的个子,黝黑的一张圆脸上有几道皱纹,汗珠顺着黑色的短发从脖子一直往下流,一件粉色短袖的背后已经湿了一大片,周爱英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她佝偻着腰,利索地从枣树间穿来穿去,没有停顿哪怕一秒,她对着长沙来的冬枣客商刘文辉说:“这个园子的冬枣是前年栽植的,这两年一直是我们来指导管理的,你看这果型漂亮得很,疏花疏果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说了,大胆的疏,留下来的都是精品果。”这就是周爱英,一个把半生心血倾注在冬枣事业上,把冬枣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去呵护、去管理的农业专家,了解她的人更亲切地称她为“冬枣妈妈”。

周爱英给长沙来的客商刘文辉介绍今年冬枣管理的情况。

“哪家的冬枣果型好,哪家的冬枣口感好,我心里清清楚楚,在我们大荔县就没有我不了解的枣园,我来做推介的工作,也是想把我们的冬枣卖出去还要卖个好价钱,让果农把钱挣了。”7月4日上午,记者见到周爱英的时候,她正在大荔绿丰源冬枣种植农场的大棚里,为客商们介绍园区的冬枣情况。

被同行称为“冬枣大王”的长沙客商刘文辉 ,他很佩服周爱英,他让记者给他和“冬枣妈妈”周爱英在枣园里拍下这张合影。

当天,客商刘文辉在冬枣园里拍了一段视频,他要向全国介绍这位“冬枣妈妈”。

“我们来大荔县收购冬枣已经有十多年了,一直都和周老师打交道,她在冬枣管理上很有发言权,只要是她推荐的,我们就放心收。”客商刘文辉说道。

大荔冬枣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周爱英的默默付出。“周爱英,这个女人了不起!”客商刘文辉说。

大荔县种植的冬枣树普遍较矮,每次进棚给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或管理时,周爱英都要弯腰从枣树间来回穿梭,特别是结果之后,碰掉一颗枣,她都会心疼半天,因此她会把腰弯得更低。“一颗枣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那就像娃娃一样,谁忍心磕着碰着呢。”周爱英对记者说。

大荔绿丰源冬枣种植农场温室大棚里的冬枣。

“今天一上午周老师都带着客商参观了我们好几个大棚,大棚里温度高达40多度,这么热的天,她非常地辛苦,客商也非常满意,我打心里感谢周老师的帮助。”大荔绿丰源冬枣种植农场负责人薛康说,在大荔县搞种植没有人不认识周爱英,所以2022年自家准备建冬枣农场时候,就直接找了周爱英来做技术指导。“只要是周老师提出的技术问题,我们都严格执行,我们信任她,她是真心为果农好”。

周爱英在温室大棚里查看冬枣成熟情况。

在“冬枣圈子”里,提起周爱英,就没有人不认识她,1998年7月从西北农林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大荔县林业局红枣研究所(现更名为红枣发展中心)。当时的她还没来得及有过刚出校园的迷茫和对未来工作的憧憬,就一头扎进枣林。“那个时候刚毕业,脑子全都是理论知识,拿起剪刀放在枝条上时,没有经验,只能从脑子寻找修剪知识要点。”那个时候周爱英每天出门必备一支笔一个本,红枣生长情况要记下,老果农的种植经验也要记下,不知不觉一个又一个的笔记本被写满。

周爱英的学习冬枣笔记本。

“当时去田里给果农讲解枣树的修剪,很多人都不信任我,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有时候我还没说完,果农就不听了,那时候我心里也很难受,晚上睡在基地的床上,也有过放弃这份工作的念头,可是想一想又觉得很不服气,我就不信做不好这件事。”周爱英觉得作为一名基层科技人员,只有自己熟练掌握冬枣的种植管理技术,有了真本事、硬功夫,农民才会真心地服气。

周爱英向记者介绍冬枣环割技术和冬枣成熟后如何对环割进行管理。

周爱英说服在广州工作的爱人返回家乡,在二哥家后院搞起了试验园。密植、补光、温控……每当发现新技术,她就先在自己田里试验论证,一旦成功,就立刻传授给枣农。这样一次次、一年年的一线实践,周爱英终于得到了果农们肯定,可是她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果农对她在技术上的承认已经不是她关注的重点了,而将冬枣管理成为“成功”的水果成为周爱英的新目标。

一有时间,周爱英就会在电脑前总结冬枣管理知识。

周爱英办公室里的不同品种的“枣标本”。

20多年来,周爱英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那种不服输不气馁的精气神,让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首创为冬枣搭建防雨棚等技术,成功解决了栽植过程中冬枣遇雨裂果等问题;推广温室大棚冬枣“高密栽培、两年挂果”技术,助力全县冬枣产业质效大幅提高。

周爱英的办公桌上除了冬枣管理书籍外,还有两把冬枣“环割剪”和一把特制的修剪果树的刀子。

每到冬枣田间管理关键期,周爱英就会奔波在大荔各个乡镇的冬枣园区。

由于坑式大棚入口小,她每次都要弯腰钻进钻出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

周爱英主编出版的书籍。

2016年,周爱英全程参与制定了冬枣产业国家标准;她参与的“红枣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获陕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的“大棚冬枣早熟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获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了《ABT生根粉对冬枣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多篇论文,主持编写了《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冬枣优质高产栽培》等书籍,为全国设施冬枣栽植提供了技术借鉴。

周爱英在冬枣试验棚里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学生授课。

2023年,周爱英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在多年测土的基础上,开发了“大荔冬枣精准施肥”APP,为枣农提供施肥依据,节约施肥成本20%至24%。为提高大荔冬枣品质,她经常带领技术团队调研大荔冬枣产业发展情况,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建议,主持审定了 “冬枣820”鲜食枣品种。

周爱英坚持为枣农提供设施大棚冬枣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

“我既然吃了这碗饭,咱就得给农民服务好,我本身也是生在农村,我知道他们的不容易。”多年来,周爱英坚持深入冬枣主产乡镇,为枣农提供设施大棚冬枣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每年在各乡镇培训60多场次,田间指导100多次,成为枣农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周爱英向记者介绍大荔冬枣产业发展情况。

“枣赢天下”,冬枣产业已经成为大荔县主导产业之一,被誉为“中国冬枣之乡”。

如今,大荔冬枣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全县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设施化栽培40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冬枣年产量超50万吨、产值超过70亿元,枣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一半以上。冬枣产业发展由弱变强,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枣农们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周爱英等众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周爱英站在小坡村冬枣观光平台上,远眺一片接一片的冬枣设施大棚。“25年了,好像我就是为冬枣而生的”,周爱英如此感慨。

周爱英告诉记者,冬枣对于她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从“小”陪伴,多年“培养”,现在“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她的心情是欣慰的,是自豪的。现在管理冬枣也成为她最大的情怀,她的心愿就是帮助更多枣农走上致富道路。她从来不后悔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与冬枣相伴,未来,她还会继续行走在黄河岸边,陪伴更多枣农迎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记者:武玲|文  王长江|摄影

编辑:高杏

初审:王长江

终审:田华荣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