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种地”,也青春

发布时间:2024-05-03 14:28:00


未来,谁来务农?谁来“种地”?

年轻人回流农村,从事“三农”相关工作有出息吗?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外出务工,孩子进城上学,“无人种地”“老人种地”现象在农村越来越普遍。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种从城市到乡村的“返乡创业”潮。一批在外闯荡的青年人回乡干起了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在大地上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4月2日清晨,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绿盛农服示范基地,31岁的石宇锋用手指轻轻点击平板电脑的按键,平移式水肥一体喷灌机缓缓前移,伸展的“大翅膀”“吐”出一团团水雾,均匀地喷洒在麦苗上。

石宇锋:【在我们试验田里的这台新式机器,它叫自走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4个小时就能让80亩的小麦足足地喝饱水。】

2012年,20岁的石宇锋从新疆阿克苏的武警部队退伍回到家乡渭南市临渭区。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当时的石宇锋也在探索。

石宇锋:【我从一开始,我也更加喜欢这个城市光彩亮丽的生活,对农村这种相对沉寂的地方,我也并不感兴趣,但是,后来随着在农业行业里面深入的了解,我也觉得应该去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帮助父母去继续创业,那么我也希望,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石宇锋爱钻研,在与农户打交道时,常听农户们感叹,农时紧,活儿重,几亩地投资不少,收益不高。有什么服务能减轻农业生产负担,降低投入,提高种地收益呢?

2016年,石宇锋组建了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植保无人机、数字化全程监管等先进设备和农业技术,为农户提供粮食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务,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土地改良等“菜单式”服务。

但新事物要被接受并非一帆风顺。

庙王村村民王西民:【那不行,那是一群孩子在这玩呢。】

尽管无人机喷防好处明显,收费低,效率高,但农户不接受。

2016年8月,陕西省突然爆发玉米黏虫灾害。渭南大片农田面临减产绝产风险。农户背着药桶去打药,人辛苦,效率低。加上家家户户打药时机不统一,影响防治效果。

抢抓时机喷防保丰收,石宇锋的合作社接到了管理部门的统一喷防作业任务。

石宇锋:【那么,当时我们合作社在接到防治任务以后,也就迅速出动了植保直升机两架,植保无人机38架,连续高强度飞行了6900余架次。仅仅7天就完成了10余万亩的玉米的病虫害防治任务,为当年玉米的颗粒归仓,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那时起,石宇锋带领的绿盛无人机作业团队“一飞成名”。

官道镇满寨村81岁的种植“土专家”邵友朋感叹道:【老经验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啊,还是人家这些娃娃们引进先进的技术,现在能提高农业效益,咱也不愁以后农村这地没人种咧,年轻人娃娃们可能种得更好!】

天上无人机,地上无人车。截至目前,石宇锋和他的团队开展托管服务的田地超过2.7万亩,受益农民2000余户。

新理念、新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新“钱”景,也吸引了新血液。目前,石宇锋团队有10多名大中专学生和务工返乡青年,他们基本上是“90后”,青年人占到合作社人数的75%。

渭南绿盛农业科技张丁瑜:【我是这个团队为数不多的00后,就是我加入新农人团队,对新管理与新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农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

那女孩的云上果园

在距离石宇锋46公里的临渭区阳郭镇高李村,90后女孩杨丹正在果园里,与合作社的社员们一起听猕猴桃管理的技术培训课。

2020年春节,杨丹回到家乡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高李村。她与老支书李皎全结缘,并通过老支书了解到家乡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杨丹:【走访中,我看到,种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丰收的季节原本是高兴的事,可乡亲们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丰收了,忧的是农产品销售还是老办法,靠等客商。】

为帮助乡亲们拓宽销售渠道,杨丹便萌生了发展电商的想法。临渭区猕猴桃产区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部的黄土台塬,土层深厚,地势平缓,海拔平均600多米,是世界鲜有的猕猴桃优生区。而临渭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猕猴桃产业优势,更坚定了杨丹创业的想法。

2020年7月,杨丹创办了渭南市临渭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注册品牌“那女孩的果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手绘了产品包装和图案。电商产品要打开市场,也少不了线下的推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临渭区的猕猴桃,杨丹带着团队成员,先后奔赴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拓展线下市场。

杨丹:【最累的时候,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脚上全是泡。】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猕猴桃近25万公斤,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2023年与陕西粮农集团建立合作,依托家乡猕猴桃优生区的区位优势,收购果农猕猴桃2000多吨,是陕西单品种瑞玉猕猴桃收购量最大。为了更好的服务果农,那女孩的果园以高于市场5%-10%的收购价进行收购,带动果农户均增收15000元。借助2023年5月中亚峰会时机,杨丹还和俄罗斯的几家果品销售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杨丹:【相信不久的未来,中亚地区的小伙伴也能吃到咱们临渭塬原生猕猴桃了。】

从自办画室的文艺女青年到猕猴桃园里的创业新人,她为家乡的猕猴桃销售“触电”上“云端”趟出了一条路。

“桃”金梦

张春虎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里的老大哥,38岁的他在蒲城椿林镇老家种植甜桃已经第八年。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创业有成,在北京买了车买了房,但2016年30岁的张春虎毅然返乡当起“农民”。

张春虎:【其实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富有不算富有,一个人赚再多的钱也不算有本事。如果你能带领动更多的人赚到钱,使更多的人有所成就,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这个才是真本事。】

回乡第一年发展产业,张春虎却栽了一个大跟头。

张春虎:【其实我们父辈呀,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种地真的赚不了什么钱。我还不信,这有什么难的。】

张春虎先后考察养鸡、樱桃等多种产业,最后结合家乡椿林镇农户多年种桃,有传统技术作为优势,最终决定发展桃子产业。但百密一疏,他没想到自然灾害竟然让自已损失了150多万。

张春虎:【2016年栽树,2017年等树长大了,2018年等待想着要收获的时候,全国4月6日的霜冻,露天的桃子几乎是颗粒无收,150万全投入进去还不够,当时想到了如何避免自然灾害这个问题,就规划到了我们的设施大棚上,运用高科技的大棚设施化来栽培。】

第一次尝试的失败的经历,让张春虎对农业开始有了深入的认识。务农种桃,技术是核心,品种是关键。有时候选择甚至大于努力。

失败后再种桃,张春虎首先建立起设施大棚,并优中选优,选种了“五一”就能提前上市,而且耐储存、耐运输的甜桃品种。他也虚心请教当地的种桃能手,软磨硬泡学经验;在网上交流,请教专家,精进种桃技术。

一根枝上结几个桃,从花时就定果;手机一操作,大棚开始自然通风;植物生长灯每两小时转一转,模仿自然光照射。张春虎成为了种桃专家,高级职业农民。

从2017年成立“春雨甜桃”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张春虎在蒲城已有78亩大棚,还在贵州松桃、江西萍乡、湖南长沙、四川峨眉山建立了4个“春雨甜桃基地”,总面积达到1800余亩。在张春虎的带动下,蒲城县椿林镇、孙镇、罕井、永丰已有65户种植大户加入到现代化甜桃种植中来,发展设施大棚甜桃400亩,带动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务工。

桃子种成功了,张春虎没有停下脚步。

张春虎:【我的脑海里一直展现出我们的发展蓝图。春雨甜桃接下来呢,就是把桃的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形成集鲜桃礼品、桃文化文创产品、桃的饮品,以及未来我们的融合发展的一个综合商业模式。】

石宇锋、杨丹、张春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现如今新农机应用推广,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也让年轻创业者找到了发挥优势的舞台。他们在土地上实现着自我的价值,书写着青春的另一种梦想与担当,为乡村振兴增添着力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渭南市以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目标,截至2024年3月,现有持证高素质农民23805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数量逐年增加,为渭南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而这些对农村有情感、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们,也正以自己的青春之力改变着秦东大地的乡村发展。

采制:王钊、陈林玉、王翠翠、李美瑛、王继光

编辑:郭思敏

审核:王钊

终审:白絮飞

监制:黎英

编辑: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