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印象】畜力播种器具——麦耧 秋耧
农耕时代是由一辈又一辈勤劳质朴的农民连续不断地操作而形成的历史,农耕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农耕印象》从耕、灶、织、工匠和其他五个部分,远至黄河流域古人顺应天时开展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近到寻常巷陌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产掠影,通过图文相配的形式,生动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农耕文明画卷,用档案图片记录那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耕织器具和农耕场面,让后人感受农民耕作劳动的艰辛和吃苦拼搏的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忘农耕历史,更加珍惜现在,不断开创未来。
麦耧:农田播种的农具,一般耧核用枣木制作,耧斗子用桑木制作,耧腿用枣木制作,耧辕(耧杆)用椿木制成,有3个耧腿,行距五寸半,多用于播种小麦。播种时,耧斗装籽种,籽种在安有控制出籽量大小的耧眼的控制下均匀播撒。耧腿安有竹筒、耧铧,一次播种3行。在干旱的塬区因土质属红土,播种麦子时土壤湿黏干硬,无法使用麦耧,采用撒种的方式。平原地区多用麦耧播种,非常整齐。农民讲种麦“秋分早,霜降迟,寒露三天正当时”,讲摇耧“脚踏胡基手摇耧,眼盯耧核定稀稠”。
用于播种小麦的麦耧。
农耕时代麦耧是农田播种的重要工具。
麦耧斗里装上麦种子,籽种在设定好出籽量大小的控制下均匀播撒。
麦耧套上牲畜在农田播种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秋耧:又叫促耧,用于播种糜、谷、油菜等农作物,与麦耧形制相似,只是行距加宽到一尺,耧腿由3个变为2个,一次播种两行。播种棉花时可以用秋耧拉沟,一次两行,供人溜种。
秋耧与麦耧相比行距加宽,耧腿由三根变为两根,以便播种糜、谷、油菜等长势比较大的农作物时使用。
(稿件内容由渭南市临渭区委宣传部、渭南市临渭区档案馆、渭南市临渭区蒲阳古城民俗博物馆搜集整理。)
来源: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