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70年:龙首坝的今与昔
建于1935年的龙首坝是省内甚至是全国都比较有名的水利工程,浇灌着蒲城、大荔、澄城近百万亩农田。而位于龙首坝之侧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过去却没有享受到龙首坝的利好,人们形象的说“水从村前过,吃的包谷馍。”几代樊家川人都想借助龙首坝实现村里的大发展,如今,樊家川人富村美产业兴,一幅新时代新农村的画面正在铺开。今天的“乡村70年”系列节目,我们就来看看樊家川村的巨变,探求龙首坝的今昔。
前一段时间,国务院专门派出调研组深入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调研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得出的结论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调研组调研时搜集的一些照片原件还留在樊家川村村部。记者采访时,村党总支书记樊建武拿出这些照片,讲起樊家川村的今昔对比。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党总支书记 樊建武:这是咱们原来村部的地方,特别荒凉,这是现在咱通过这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后,产业发展以后,村里村容村貌的提升。
有了远处的几棵树作为参照,能明显看出两张照片拍摄于同一地点,但照片的底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土黄、苍凉变成了翠绿,生机勃勃。如今的樊家川村,村道整齐,绿树成荫,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记者采访当天,天下着雨,村民权军一大早带着妻子到县城去办事了。过去,雨天出门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村民 权军:过去的路不好,现在这下雨的话,畅通无阻 路也好了,不管到哪去 都能走。
1935年,在爱国将领杨虎城的支持下,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在洛河上修建了龙首坝。樊家川村紧靠着龙首坝,可以说,这座大坝见证着樊家川村70年来的变化。在樊家川村部,悬挂着新中国成立后樊家川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樊孙康的照片。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党总支书记 樊建武:这是咱们的老书记 樊孙康同志,在35年建设这个龙首坝的时候,他也参加了龙首坝的建设。
由于龙首坝地势低,建成后,紧靠着它的樊家川村却没有受益。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村民 樊周江:水从门前过,吃的包谷馍,洛河从门前过,上面浇不了地,最明显的就是,村里人为浇这酥梨,家家户户开上车 拉上罐,到洛汇渠拉水去。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党总支书记 樊建武:龙首坝洛河地势较低,所以说 咱这个上游,水尽管从旁边过去,群众也没有受到任何益处。
农业学大寨期间,当时支部书记樊孙康带领群众引水上山,龙首坝开始在樊家川村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当时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多老化废弃,但是老支书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樊家川人。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党总支书记 樊建武:多少年以后,由于年久失修,水利设施都老化了,但是他那段时间那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新一届班子,也把他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带领我们群众发展产业。
新时代,如何让龙首坝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现任樊家川村党总支书记樊建武带领村两委一般人新修了三台机组,把全村的土地全部变成了水浇田。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村民 樊周江:我村这三千多亩酥梨,现在全部都能浇上水了,你像今年这梨,今年就浇了三回,这梨这长势了啥都特别好。
引水浇地只是龙首坝的最基本的功能,现在的樊家川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借助龙首坝的名气,打造龙首坝牌有机农产品品牌,成为全省著名商标。与此同时,当地还依托龙首坝建设配套设施,融合农旅发展,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了龙首万亩农业公园,是集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公园,实现了樊家川由“米粮川”向“花果山”“美景区”“观光园”的华丽转变,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如今的樊家川村焕发出了新的发展动力,许多出门在外经商的老樊家川人也渐渐的回到了村里,依托龙首坝观光区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权军便是其中的一位。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村民 权军:回来我看到对我好像也有发展希望,为啥 我自己也承包了几百亩地,现在也打造一个生态园,确实感觉到对我也是个机会,大环境对我也是个机会。
不仅要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缺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的生活也不能落下,近几年,樊家川村将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以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分红利等方式,辐射带动全村贫困群众参与产业脱贫,如今的贫困户们,条件比过去好的多了,收入高了,住房也好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贫困户樊忠孝老两口可是赞不绝口。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 村民 樊忠孝:各方面都好,不是一点点,所以(心劲)大了,那几年屋里不太好,从我盖房子到现在屋里一下子好了,这几年一下好了。
有了村里的带动,村民的生活过的比原来更加的惬意,近年来,樊家川村不仅带动了村民的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携手兄弟村的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同时,樊家川村果库的建成进一步满足了临近村子群众的果品存储需求,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如今的樊家川村以酥梨,设施大棚为主的农业产业面积增加到5530亩,其中酥梨3500亩,花椒1340亩,设施大棚500亩,年产达到2000吨以上,村里依靠农旅融合发展,龙首坝景区打造的万亩多样性农业公园,目前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增收650万余元,全村572户村民,汽车保有量百余台,平均每三户一辆小汽车。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农家四季》栏目
编辑:胡斌
初审:王杰 扁育良 唐红萍
审核:张军涛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