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渭南丨用生命和信仰做文学
渭南综合广播 | 对话渭南
祝红利,笔名唯有清风,高级教师。渭南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渭南市诗词学会会员,临渭区作家协会会员。个人作品散见于《文学陕军》《学习强国》《陕西诗歌》《教师报》《渭南日报》《华山文学》《西岳》《三贤文苑》和地方电子平台等。曾荣获陕西省读书活动先进个人、渭南市疫情防控文艺创作先进个人、渭南市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2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区级奖励。
祝红利老师一直行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日子里,他用文学作品陪伴大家消遣时间,帮助消除和化解寂寞、孤独与恐慌,为患者疗伤,鼓励广大市民和师生们智斗疫情,乐观向上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他撰写的《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教学的思考》《抗疫防控不忘贫 困境学生更在心》《空中课堂,最美的主播是教师》等文章,或发表于《教师报》,或被录入纪实性文献资料——《2020渭南抗疫》一书之中。
文学伴随着祝老师,也伴随着他的读者,一起度过那些难熬的日子。仅2020年,他先后创作了多篇有热度、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文章。例如《背馍上学的那些事》《那口老窖》《想起老布鞋》《老耕牛》和《老冰棍,还是那个味》等五篇散文,全部发表在陕西文学高地——《文学陕军》,乡音、乡情;民风、民俗;不忘艰苦岁月,亲情真情似水流淌。他的文学成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得到全省读者和渭南文学界诗朋文友的一致认可,荣获渭南市疫情防控文艺创作先进个人。其中《背馍上学的那些事》被学习强国渭南平台等转载。
作为一名校园作家、诗人,祝老师把文学视作工作的延展、补充和润滑剂,让文学在校园工作中散发巨大的能量。2022年5月,他受育红小学校长刘刚的委托,以育红校史知情者和文化担当者的身份担任了育红小学庆祝建校六十周年暨庆“六一”庆典活动的总策划。除了全方位做好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外,他还为庆典活动创作奉献了三个文学作品,即两首诗歌一个剧本。一首百行长诗《育红颂》,一首六十行长诗《甲子献词》,名为《保密》的校园情景剧剧本。其中《育红颂》育红小学全体领导团队现场演绎,《甲子献词》300名育红学子集体朗诵,在庆典活动中大放异彩,彰显了育红实力。庆典活动站在育红小学历史的节点,对学校六十年教育历程做了一个回眸、总结,开启了新的甲子,新的征程,进一步凝聚了育红精神,激发着全体育红人的斗志。他本人也荣获学校工作特别奉献奖。
祝老师还在文学与校园影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23年3月,他根据校园真实故事创作了微电影剧本——《火种》,经过本校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融国家安全于校园消防安全之中,参加了2023年第二届“长安杯”陕西省大中小学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一举拿下全省一等奖。
2023年8月,他又导演了以“双减”为题材的校园微电影——《冠军之梦》。在全省中小学微电影创作展映活动中,452部参赛作品进行展映投票,《冠军之梦》得到超过5万以上观众的青睐,获票数位列全省所有学段的第一名。《冠军之梦》还应邀参加了西影集团和北京银行发起的“在阳光里成长”2023荧光影像展,以三百之三十、十分之一的比率顺利入围,让渭水之南师生的声音、身影、故事投放在神圣的西影演播厅,靓丽在演播厅,回响在演播厅。文学与微电影再次完美融合,《冠军之梦》斩获星光佳片奖。
祝红利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涉猎面较多的作家。吹拉弹唱,是他的兴趣和偏爱,并在音乐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中大胆尝试。他作词作曲、合作作曲并填词,创作了两所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首校歌。他曾给渭南县志中的老民歌谱曲,给文友的文学作品谱曲,小有成就,获得认可,成为佳话。
文学的道路是漫长的,永无止境,祝老师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他将会不断发掘和发现自己身边的素材,不断提炼和思考,不断历练和成长。祝老师说,他要行万里路,用真正的文学真实地表达生活,为人民服务,用生命和信仰做文学,生产文学真品和精品。
编辑:武艺、石毓昊
审核:刘莹
终审:周新宏
编辑:葛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