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大秦正声的编剧大匠“袁先生”

发布时间:2023-09-28 15:44:46

崔晓极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有个被全院人称为“袁先生”的,他就是学者型剧作家袁多寿。

世人对其大名可能陌生无识,然而只要听过《白蛇传·断桥》“西湖山水还依旧…”富有唐诗韵味的唱词;看过《游西湖·鬼怨》“怒气腾腾三千丈…”出神入化的表演;感受过《周仁回府·夜逃》“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动人心魄的倾诉,那就是说袁先生的心血早已闯入你的心扉了。

笔者久闻袁先生大名,崇敬之至!又闻先生为同乡先辈,故收集摘取了有关艺术家回忆袁先生文章的枝叶碎片于此,以期父老乡亲和更多的人知晓先生的杰出贡献和人格风采!

袁多寿先生是陕西澄城县人,1918年5月,生于寓居西安的书香之家。五、六岁起就由祖父在家一手课读《论语》《大学》等。祖父是前清秀才,饱学诗书,治学严谨。他在正式上小学前,就已熟悉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学阶段已能熟读和背诵《左传》《诗经》以及很多唐宋古文诗词。此时他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浓烈的兴趣,读了不少古典小说名著和明清传奇。从幼年起,他就酷爱戏曲,初中阶段就已背诵了一些秦腔剧本如全部《蝴蝶杯》《金碗钗》等;后来又阅览了大量古典戏曲名著;课暇之余,流连忘返于戏园子,如痴如迷;在学校又是课余戏剧演出队的骨干。这些都为他以后写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袁多寿开启了戏曲编剧生涯的大门。这年他从西安高中毕业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在北京上大学期间,他迷上了京剧,课余有空就直奔大小剧场,如饥似渴观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姜妙香等一大批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并和梅兰芳等一些名家建立了深厚的私交,常常切磋艺术,收益良多。有了丰厚的知识底蕴,加上长期艺术乳汁的滋养,他便欲在戏曲领域一展拳脚,尝试剧本创作。1936年冬18岁的他,写出了第一个秦腔剧本《簪影剑光》。1937年4月他寄给了西安三意社,三意社非常看重这个剧本,经过快速讨论审稿后,当即由时任社长复信表明本子已被采用,并征求了作者有关排演的具体意见。《簪影剑光》旨在唤醒民族精神,凝聚人心,是反对投降,讴歌抗日的爱国历史剧。由于三意社当时内争内耗,几经周折,这出戏才于1941年搬上舞台演出。当《簪》剧刚一面世,便一鸣惊人,观众如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也为三意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三意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再现勃勃生机。袁多寿开始崭露头角,引起了西安戏剧界的关注。

“七七事件”爆发,全面抗战开始。袁多寿从北平的大学转入西北联合大学,即以后的西北大学。1940年大学毕业,当《簪》剧上演时他已供职于陕西省教育厅。他目睹处女作的演出成功,创作热情备受鼓舞。遂于1942年再挥巨笔,编写了以战国故事为内容的爱国历史剧《风云儿女》。三意社演出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演出盛况可想而知。以戏曲激励民心,抗日救国,一介文人爱国之心呼之欲出。1943年抗日战争处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伪政府散布投降主义谬论,妖风阵阵。袁多寿及时写出了新编历史剧《郑成功》,表现了抗战与投降两条路线两种结局,以生动尖刻的故事警世醒人。该剧由三意社演出后,极大地鼓舞了西安人民的抗日激情,在古城引起极大轰动,连续上演数月而不衰,一时传为佳话,亦成为该社优秀保留剧目。1944年袁多寿还以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为内容,为三意社写了新编历史剧《湖天晓月》。尽管这部戏因故未能排演,但他同样是先生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标记。此后,迫于生计,他就离开西安应邀去西北农学院主讲中国文学课了。

袁多寿作为青年时代业余从事编剧写出的以上四部戏曲剧目,是他的发端始作。在中国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他以笔作刀枪,借鉴历史,发秦声之威,为抗战助力,替民众呐喊,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西安三意社连续演出袁多寿先生的三个新创剧目,紧扣时代脉博,深受观众喜爱,为该社博得了巨大名望,也为他们增加了丰厚的收入,摆脱了困境。袁多寿也因之名满长安,饮誉三秦。袁多寿不仅给三意社写剧本参与排戏,还指导过时服装装饰美化,布景设计,净化舞台,帮助提高演出质量和演员素质。曾将自己在教育厅的月薪,无偿捐赠三意社,帮助他们以解燃眉之急。在三意社奄奄一息之际,他同著名戏剧教育家封至模合作,慨然担任了社务助理。二人合作扶助解危局,才使频临破产散伙的三意社留存下来。他为支撑、重建三意社,前后断续十六七载,虽做出了不凡贡献,却从未领过一分钱的报酬。和三意社的交集,促使他同著名的老艺术家苏育民成了莫逆之交。1948年他辞去西农教职回到西安,应苏育民的盛情之邀,再次走进三意社专任社务助理,辅佐苏育民领导社务,改编整理剧本,惨淡经营,在风雨飘摇中历尽艰辛,终于支撑到西安解放,三意社才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1947年袁多寿还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时,结识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他对荀的名剧《钗头凤》有些异议,艺术磋商后即创作了《钗头凤》,惜因有位艺术家丢失了剧本,未能排演。1949年他又有幸结识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本来他最喜欢程派,对程砚秋的发音、用气、唱腔、表演以及剧目都非常推崇。这次应荀的约请为之编写了《灞陵晓风》一剧。这是讴歌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作。荀慧生对作品表示满意,并和袁多寿多次交谈修改意见。可惜因为荀慧生来西安的计划改变,后来才由豫剧艺术家陈素真在西安组班演出,反响不俗,并由西北文化部印刷推荐。

1949年11月袁多寿参加革命工作了,1950年5月到西北文化部戏改处编审科任科员,先参加了土改等运动和全国戏曲调演工作。1952年5月西北戏曲研究院成立,1953年袁被邀调到了西北戏曲研究院专任编剧。1955年4月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眉户剧团合并,宣告成立了陕西省戏曲剧院。袁多寿先生仍专任编剧。他非常珍惜新中国带来安定的社会环境,看重“戏曲学府”这个平台,热爱戏曲,钟情于戏曲编剧,潜心创作,一干几十年到退休。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在戏曲研究院的编剧岗位上,先后创作和改编了多部剧作,是戏曲剧院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不可多得的优质高产作家。他在剧院的重要时期、重点剧目的攻坚战中,既是精于运筹、富有经验的智囊,又是披坚执锐、勇于闯关的巨匠。他的不少作品久演不衰,脍炙人口。滋养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著名演员,成为秦腔当之无愧的保留剧目。著名戏曲剧作、著名作家陈彦说袁先生的作品,饱蘸了生命的汁液,浓墨重彩泼洒了感情泪雨,“最终为秦腔留下了几折不可撼动的传世经典。”

这里须摘取几部经典剧目创作的片断说说。

1953年,袁多寿改编了《白蛇传》。他倾其心血,给原作赋予了新的元素,而不是简单的删繁就简,精心对历来多场的演出,从细节上都作了较大改动,有许多创新之处。其中《断桥》一场则是另起炉灶,重新创作。改编本完稿后,戏曲剧院领导慧眼识珠,先排练了《断桥》,于1954参加西安市演出,一鸣惊人。1955年全本上演,轰动古城。从此改编本成为保留剧目,其它演出本自然永久性退出。新改编的《断桥》一场,全方位地为秦腔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特别精彩的“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四句唱词诗意盎然,情景交融,不仅家喻户晓,时常为人传唱,更是为学者专家津津乐道。文化学者西交大锺明善教授就称其为唐诗级水平。这四句还流行全国,成为其他许多剧种不约而同演出的规定唱词。袁先生以其非凡的文学才华,写出这样的唱词,典雅而不晦涩,含蓄而不媚俗,为秦腔戏曲文学增光添彩。曾有人说过,一句诗可以奠定一个不朽诗人,仅此四句袁多寿先生堪称秦腔戏曲大匠了。

传统剧《游西湖》的改编,几经周折争议颇多未能成功。1956年初,各方要求重新改编《游西湖》,因为省上会演在即,这个任务压在袁多寿身上,改编本限期5天完成。那时袁先生38岁,正值盛年,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锐意创新的艺术理念,吸收京剧传统精华和西方艺术元素,借鉴苏联电影与芭蕾舞蹈的处理手法,精心构思了《鬼怨》一折富有美学特点的典型意境。设计出李慧娘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美丽鬼魂”的艺术形象。按时完成了改编任务。

《鬼怨》一场戏是袁先生这次改编时重新创作的得意之笔,李慧娘从人变成鬼,是一大创造。场景的安排,人物身段的设计到唱词的重写都无不凝结着他的心血。当时西安正演一部名叫《萨特阔》苏联的电影,里面的女角从水中飘然而出又悠悠而入,启发了他的灵感,脑海里有了李慧娘的初始形象。随后剧院让京剧教练韩盛岫按戏曲已有程式设计,便有了舞台上定型的至今还在的李慧娘艺术形象。“一缕幽魂无依傍,星月惨淡风露凉”。改编公开演出后,李慧娘舞台艺术形象,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唱词出神入化,震撼人心。李慧娘的技巧表演,新颖别致,匠心独具。李慧娘的开口一句唱“怒气腾腾三千丈”,把李慧娘的冲天怒火,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这句是从李白“白发三千丈”诗句中化出,却不显刀凿斧痕,浑然天成,感天动地。这是袁多寿先生戏曲文学创作又一神来之笔!秦腔舞台从此定型的李慧娘大板唱段后的身段表演,也就是李慧娘舞台艺术形象风靡全国,成为一绝,至今演出,依然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特别是昆曲、京剧演出非常看重借鉴《鬼怨》。戏剧大师曹禺曾经给予高度评价:“《游西湖》这出戏,特别是《游湖》和《鬼怨》两场,是舞台上稀见的创造,是推陈出新的香花。而《鬼怨》是旧本所无,更是难得”“摆脱了原本的糟粕,体现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是修改旧剧古为今用精神的好榜样。”袁多寿在《游西湖》中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后来的晋京演出和巡演全国十三省,“鬼怨”一场都是首当其选。一代又一代的秦腔坤伶因饰演李慧娘而成名成家,大红大紫。袁先生又为秦腔宝库里又增添了一部经典永流传的作品。

1959年袁多寿先生动手改编旧本传统剧《周仁回府》,此前对该剧引发过较大范围的争论,袁先生埋头啃起“硬骨头”来了。他对旧剧本保骨架存精华,对枝蔓删繁就简,理顺头绪,廓清主题,升华立意。把琐碎可有可无的过场戏尽量压缩,腾出片幅加强《悔路》《回府》《刺严》《夜逃》《哭墓》几场重点戏,给舞台充分提供符合戏曲表演的空间;对人物塑造浓墨重彩,勾勒性格,描绘人物与人性的真实本质。在先生笔下周仁被刻意得层次分明而有深度,内向干练、沉稳而凝重、既坚韧不屈,又忍辱负重。李兰英的节烈义气、胡秀英的贤淑善良、严年的色厉内荏、奉承东的投机钻营等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先生改编剧本文学,以炉火纯清的诗家修养与气质,写出了典雅优美的绝妙好词。如袁先生认为旧本《夜逃》中的核心唱段,“见嫂嫂直哭得悲哀伤痛”一板戏,有气势流传广,但是对周仁此时内心感受把握不准确,排比句重叠词用得太多,似有文字堆砌之嫌,而且重复叙述李兰英刺杀述过程,弱化了周仁与妻子甘苦患难的描写,对人物内心创伤哀痛揭示不够深刻。为此,他依照原韵重写了“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一板戏,连续20句唱词把夫妻诀后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袁先生展开了文学的翅膀,写出绵邈隽永,耐人嚼味的唱词,像悼忘诗,又像哀挽曲,完全是人物情之所至发自内心的心声,堪称戏曲文学的范本。 经袁先生的全面改编,终使这部在近现代秦腔史上有影响的戏别开生面,以新的风采展现舞台。1960年改编本《周仁回府》由省戏曲剧院上演,立即掀起了一股周仁热,连演二百余场,经久不衰。特别是“夜逃”是袁先生重新改写的重点一场,成为秦腔戏曲难得的保留经典,也造就了不少演员。秦腔著名小生任哲中先生,因饰演改编后的周仁一角,名声远播,誉满西北,从此列入秦腔名流。虽建国前就演过周仁小有名气,但比饰演改变后的周仁不可同日而语,连任哲中先生在世时都说过“没有袁先生,就没有我任哲中先生的今天”。

袁多寿先生还改编过《安安送米》《春秋配》《蛟龙驹》《白玉瑱》等都上演了,且造就了不少行当各异的著名演员。凡袁多寿独立创作和改编的剧目,一经上演,几乎都能产生轰动效应。除此之外,他与别人合作改编、创作的古代剧和现代剧就更多了,艺术成果也不同凡响。陈彦说他作品特点,构思巧妙,注重感情,唱词典雅优美,充满诗意。又有戏曲艺术家称他的唱词,质朴顺畅而不平淡,瑰丽典雅而不虚浮;蕴涵深邃而艰涩深奥,注重修辞而不刻意雕琢。从1953年袁先生到省戏曲剧院任专职编剧起到他1991年谢世的38年间,现在能厘清的,袁多寿独立或合作创作、改编的剧本有28部,加上建国前的6部,连同帮助业余作者修改以及为青年演员参赛而改编的剧本总计达40多部以上。同时,袁先生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艺术论文达40余篇。袁以其作品的总合数量、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袁多寿先生堪称建国后陕西乃至全国戏剧界作家群中一位大家。

写戏是袁多寿先生的追求,然而他却一生坎坷,生活得很苦。除工资低微家庭负担重外,在特殊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有荣誉和地位都和他擦肩而过。一些袁先生创作和参与创作过的戏并没能署上他的名字而被张冠李戴。然而性情豁达开朗的袁多寿,似乎从来不以此为烦恼。他虽才华满腹,却谦虚亲和,谈笑风生,诲人不倦,深得群众喜爱和敬重,从三十多岁起他就被戏曲研究院的职工及家属亲切地称为“袁先生”。他与农民和戏迷是朋友,家里成了戏曲沙龙;他同戏曲界的同仁情同手足;同京剧四大名旦素有来往。当尚小云处在逆境时,他把尚先生爱吃的水蜜桃送至家中。

袁先生病重弥留之际,他对朋友和家人的留言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