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渭南|相信文学的神圣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图片

渭南综合广播 | 对话渭南

图片

曹睿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文学爱好者,渭南作协会员,蒲城作协理事,《阅读西部》微信公众号编辑。作品有散文、评论、诗歌,散见杂志及报刊。

我上初中时读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虽没有完全理解小说的深层主题,但让我开启了对文学的好奇。上师范时跟着同学租读书店里琼瑶、三毛的小说,琼瑶的小说读多了,后来读了开头,便能预测到结尾。文字的吸引力确实神圣而神秘。

真正意义上开始创作,是婚姻遭遇变故后,人的情感需要宣泄,偶尔一次写现代诗歌投稿,被选中在网络平台发表的喜悦使我有了成就感。后来就写同题诗、看图写诗之类。多年来,我一直订阅《读者》杂志,杂志里的散文让我觉得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写出来也不是很难的事。

图片

散文比较感性,可以搜集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确定落笔点,情是归宿,可以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写文章一是内在修养,二是外在阅历,这个观点我是很认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我的散文写作分为两大类,叙事散文,比如《父亲的肩膀》《吾家有女在成长》。另一类是游记类散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有阅历,有见识,游览中发现其中的人文知识,查阅资料回来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加以整理。

在写作的路上,结识了很多文友,每个人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文友的赠书,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然后写出读后感或评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我写评论的水平如何,但态度上是认真的,从哲学的角度,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近三年来,我先后给25位作家的小说或散文集、诗歌集写过评论,也都得到原著作者的认可。对热门电影《长津湖》两部,我也结合当下时事社会大环境写过影评。

图片

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女儿曾经问过我会不会有一天才思枯竭,写不出来东西?她在上大学期间用奖学金给我买了很多本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小说,让我能静下心去阅读,然后去思考生活人生。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让我释怀了多年的积怨。读书改变命运,这点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

在《阅读西部》微信公众号做编辑是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杭盖老师的《浚稽山》后,写了一篇《叛徒乎,英雄乎?》的评论,得到杭老师的肯定,然后见面交流,开始学习编辑。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事,但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认真阅读文稿,领略主旨,才知道该怎样去配图配乐。编辑知名作家的文章,得到的知识观点用来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在编辑的过程中也结识了一些有名作家,这种学习使自己也有了一定段位的认知和提高。

图片

我在追求文学上的诗和远方,也给自己定了短期目标,每年写五万字以上,现在已有一定数量的积累,也在几个网络平台或杂志发表。我想用心去热爱生活,发现不同的美,去读书,这样的状态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回首文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有自己的爱好和努力,有良师益友的引导,有前辈的榜样示范,有家人在物质外围上的条件支持,每一篇文章都是发自内心在书写。虽然前期一些作品在行家眼中比较稚嫩,但记录的是我当时的心境。我的文章就是我蜕变和心态变化的一种见证。无论是感性的散文还是理性的评论,或是抒情的诗歌,我对文学的解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这才是真实的文学,相信文学的神圣才能走得更远。


编辑:阳阳、祖钰

初审:刘莹

终审:黎英、周新宏

编辑:广播中心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