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文明村武赵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时

2022-11-09 11:00:00

明洪武年,武氏家族祖籍山西运城,后经洪桐十字坡(驿站)迁移此地,武氏家族自至在武赵村繁衍至今。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先后涌现出武村善、武禄山、武安文、武止戈、武伟等名人。武赵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360户,1350人,村上耕地面积3800余亩,主要以冬枣、葡萄、粮食种植为主。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无公害冬枣生产基地、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百强村、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官道镇武赵村按照“因地制宜、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群策群力共建文明家园 同心同德构筑和谐武赵”的总目标,按照市级文明村建设标准,持续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淳朴民风建设等工作,有效保障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抓组织建设带头作用,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以村两委班子牵头,全体党员为主体,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形成了全村上下一股绳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有效保障了工作的扎实开展推进。巩固市级文明村建设成果总体部署,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为根本任务,以民风建设“十个一”为标准,以打造“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生活美”文明新家园为目标,一抓“机制”强示范,二抓“创评”树新风,三抓“教育”破陋习,四抓“文化”惠农民,五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有效志愿服务,全方位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抓创评建设宣传工作,培育文明好村风情。

武赵村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推进“一创一评”“一街一榜”评选宣传。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常态化开展 “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全方位挖掘宣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学习的先进典型,使群众学有标杆、赶有榜样。 先后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80余户,文明家庭60多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20多人,依托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等载体和形式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在村上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学习模范、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

三、抓移风易俗养成教育,破陈规陋习旧思想。

始终坚持干部党员带头引导,红白理事会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模式,让陋习无形中减退,让美德引领风尚。经过多年的努力,武赵村实现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健全、活动常态化开展。依据《村规民约》规定并结合村情实际,对婚丧嫁娶招待规模范围、宴席标准、烟酒档次等作出了明确限定,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俭办,有效遏制了举债办宴席和高价彩礼等突出问题。通过“一约四会”的制度约束和家风家训教育引导,打牌赌博、高价彩礼、虐待老人、邻里不和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少,勤劳致富、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先进典型逐年增多,新风正气得到了有效弘扬。

四、抓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提升群众精神风貌。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抓手,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全区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基层服务点、村广播室、建成了比较全面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培育新乡贤文化。 继承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文化,充分利用道德讲堂这一平台,邀请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文化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士等新乡贤走进道德讲堂进行演讲演说,发挥好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传递新乡贤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爱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淳化乡风。 三是是繁荣节日文化。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积极探索体现历史传统、富有时代气息的有效载体,组织培养群众自己的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使之成为乡韵的集中呈现、乡愁的最浓时刻,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编辑:王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