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档案记忆》:走进临渭区档案馆

2022-10-09 11:07:53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由渭南市档案馆联合渭南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的《渭南档案记忆》系列融媒直播活动第四站走进临渭区档案馆。

临渭区档案馆老馆建于 1986 年,位于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民主南路,占地 0.8 亩,四层砖混建筑,总建筑面积 1088 平方米,库房面积 450 平方米,是临渭区各类档案的集存地和管护中心。

目前馆藏 317 个全宗,12.5 万卷档案,档案种类有文书档案、国家重点档案民国档案、民生档案、音像照片实物等档案。

临渭区档案馆民生档案有婚姻、复退军人档案,中省市国有企业退休职工档案以及相关人事档案等,民生档案占到总馆藏量 40%以上,这是临渭区档案馆的一个特色和亮点。每年接待查阅利用婚姻、复退军人、招工、知青、退休职工等民生档案 6000 余人次,调阅档案万余卷(册),出具证明 8000 余份。

珍贵馆藏:革命先烈王尚德的一封信

在临渭区档案馆内,保存着一封特殊的书信。这封信穿越历史的尘埃,向后人诉说着革命者的初心。这是1935年10月14日王尚德写给当时渭南县商会会长李斐初的信。

书写这封信的时代背景,是在国民党对共产党限制打压迫害,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的特殊环境下。从这封信可以读出王尚德的人生志向和初心追求。

王尚德的革命事迹一直在家乡人民中间广泛传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王尚德为革命所做的杰出贡献,当地党委和政府修建了王尚德烈士陵园。这封珍贵的书信,是王尚德这位革命先烈教育兴国、实业兴国思想和初心的真实见证。

这是位于临渭区公共文化中心的临渭区档案馆新馆。灰色的五层现代化建筑,整体布局庄重质朴。

临渭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建馆项目,2017 年动工,2021 年初移交。新馆总建筑面积 6023平方米,库房面积 1680 平方米,有各类办公用房、功能用房、服务用房 28 个。新馆以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建设为目标,计划建成全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等“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

进入新馆一楼,迎面的照碑墙、门檐上的飞檐造型,处处能见到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的元素,在这里古典美和传统美相结合,也映射出档案工作存古留凭的功能。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渭南县志上的一个图谱,在这个总图上可以看到当时渭南的四界,东北界是大荔,北界是蒲城,西北界是富平,西边是临潼,西南是蓝田,在南边的界是商州,东南界是洛南,东界是华州,在里面有临渭区县城的位置。

照碑墙背后是渭南八景,分别是:渭水春涨、湭水夜月、象山雨霁、瑞泉瀑布、密畤晚霞、泰宁晨钟、风门堆雪和丰原秋眺。

这是清代渭南官员张端记写的湭河川赋,这首赋把湭河川和渭南南山一带这儿的景色,全部纳于这一篇文章。从这首赋中,可以看出120多年前的渭南南塬和秦岭一带,川岭秀丽、绿水青山、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临渭区的地形沙盘

诗经《大明.大雅》

《秦风.渭阳》

临渭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农耕器具全息影像展示。

全息影像图

近年来,临渭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了渭北葡萄、冬枣产业,南塬核桃产业,中部猕猴桃、樱桃产业,临渭水果品质优良,盛名远扬。

张秋香是闻名全国的植棉能手,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标兵”等荣誉称号,1959年创造了亩产皮棉120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她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张秋香是那个时代的楷模,她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的劳模精神值得我们弘扬。

这一组展柜陈列的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渭南各类商业商店的名字登记的实物档案,这组档案非常的珍贵,反映了当时老渭南商业的辉煌。

这是明清和民国时期渭南商人行商的路程扎,路程扎有6米多长,记写了从潼关到成都渭南商人一路行经的地名,及每一个地名到下一个地名之间的里程数,在这上面还标注了一些地方著名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故事,这个是渭南商人下川行商的档案印证。

通过一册册发黄的纸质档案,还有一个个储存的电子档案、一幅幅临渭历史的古图画卷,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临渭档案人矢志不渝的初心。

时空在此交汇,事业赓续发展。悠悠渭水闪烁着老渭南的历史灵光,潺潺湭河演绎着新临渭的发展辉煌。老渭南以自己特有的身姿,巍然屹立在关中东府大地,令人瞩目神往。

编辑:李  静

审核:王晓红

编辑:环境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