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渭南籍作家王飞新作《山边记》出版—— 新视角解读生态与城市关系

发布时间:2022-07-28 08:59:39

近日,继《信步南山》《豁亮》《在楼观》出版后,渭南籍作家王飞持续“深耕”山脉,再次推出以秦岭为创作底色的散文集《山边记》。

该书深层次揭示了人与自然最牢固的共处方式,即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通过将人对自然生态的单一视角扩展到人的精神层面,实现了人和自然更具有深度的融合性和整体性,甚至表现出一种直接简单朴素的一体化属性。诚如作者结尾写到到:南山的人纯净简单,在山的边上行走,是对人与自然的吟唱与敬畏。

纵观当下国内生态文学发展脉络和成果,将王飞的《山边记》放到其中去衡量,更能凸显出《山边记》在国内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表达出的独特视角和立意站位。王飞的《山边记》是自然文学表达的典范样本,更是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重要收获。

7月26日,记者就散文集《山边记》出版发行。专访了作家王飞。

记者:您此前常年工作和生活在秦岭的边上,在您的眼中秦岭是什么样的?

王飞:在秦岭里生活的人,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洒脱。我曾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峡谷里工作过,那里的水,碧绿的翡翠一样。我们可能在想,这里的人每天都喝着山泉水,他们的健康应该是非常好的,但事实上,那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患有佝偻症,长寿之人很少。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水里的矿物质含量、水层过滤的问题导致。所以说,有时候看着很美好的风景,像画一样,但往往里面也有很多的苦痛。因此上,秦岭有它壮美、婉约、灵动的一面,也有不为山外面的人所知的苦涩的一面。

记者:此前您已经出版了《信步南山》《豁亮》《在楼观》等著作,这次创作的散文集《山边记》,您是出于一种怎样的想法或初衷?

王飞:和之前的几本书不同,《山边记》更加侧重于探究自然与人、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和谐共融的关系,不单纯是文学创作,更多是作为结构性因素进入文化里面,发挥一些价值。

记者:我们注意到,《山边记》里有很多是描述终南山里面树木的,比如《白杨树疼痛着》《微笑的枣树》《槐香阿姑泉》等篇章,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王飞:我觉得文学创作不是局限于宏观场面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些“细枝末节”的感观,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我更愿意关注这些细节。《山边记》就是关注和表达南山褶皱里的生命,让读者自己去理解自身、理解自然。

记者:您在书中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南山描述的很丰富、很有灵性。这样细致的描写,您是要传达一种怎样的理念呢?

王飞:书中对终南山的一草一木都给予了表达。在我看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南山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两者的相处理念,更关系到我们正确的自我与他我的认知和理解,是彼此和谐相处的前提。

记者:您认为当下生态文学创作的重心在哪?

王飞:我认为生态文学创作应该多关注人与自然,自然与城市之间良性的互动与融合。如果一个城市有着强大的自然禀赋,应该首先要处理好与生态的平衡关系。再有就是通过对自然生态的修复提升,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支撑和基础。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前两年对灞河堤岸进行了景观重塑,使千年灞河焕发出新的神采,成为长安八水中最美的滨水主题公园。它就是自然与人、与城市形成的巨大合力,展示出了强大的城市生命力量。

记者 屈文平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