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 卓尔不群——罗小平其人其书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吴振锋

罗君小平,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堪为翘楚者。

小平出身寒微,天资慧颖。求学于西安美院,于书学一道,用心良多。做他的老师,其实是因了缘分。那是我刚到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正月初一值班,他从渭南乡下来。据说为了赶时间,他先一天住在渭南的一个招待所里。可以想见,大年三十,万家灯火,别人都回家过年了,形单影只的罗小平,当时内心是怎样的孤独、冷寂而又燃烧着理想之火,我着实被感动了。初步判断,眼前这个双眸炯炯有神的小伙子一定是一个拼命三郎,一个肯为理想而费心竭力的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我当即决定要交这个朋友,收下这个徒弟。当时我们聊了许多,但他在那个大年初一是饿着肚子离开西安的,这成了我一辈子的愧疚。那天说的一大筐话,也只有一条我还记得,我说我只要求你做到每一次布置的任务,下次来了必须完成。后来,真是这样的。这又让我欣喜,一是他的勤奋,一是他的天分。几年后,他在书坛千军万马中纵横驰骋、独占鳌头,应该说,给书坛带来了一股轻风。

我对小平的要求是近于苛刻的。有一年,他的一件隶书参加某次大展,作为评委,我有权将这件作品通过初评。但那一次我觉得他提供的作品稍显平庸,即使入展也毫无意义,就直接拿掉了。后来,我告诉了他,他非但不记恨,反而更努力。他为了寻找自己的隶书语言,曾在秦砖汉瓦博物馆盘桓数日,像山水画家在崇山峻岭中写生那样,在每一片瓦、每一块砖前,把每一个字都细致地揣摩一遍,然后一件件、一遍遍地临写描摹,以期精熟于心,而奔涌笔底。这是聪明人下的笨功夫,但笨功夫却并不笨。后来,他的隶书离古人近了,与古为徒,卓尔不群,形成了活脱脱的“这一个”!如今,不管在哪种展览中,你只要看到那种古色古香却又生机勃勃的隶书,不看落款都认得出这是小平的手笔。这就是风格。这种辨识度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尤其在这个书法同质化、雷同化极其严重的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傅山《杂记》云:“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我理解,所谓“硬拙”,其硬,谓之力感强骨气硬,气象浑阔,其拙,谓之形态古朴稚拙,自然率真。小平是“复古出新”派,他遵循着先贤的灼见,挥洒着意匠,创造出个性,这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实属凤毛麟角,出类拔萃者。

中国文化的终极指向是道。天下事莫如道、术二字也。道与术虽都指道路,但含义两殊。道的本义是达。《说文》上说,一达谓之道,是说走上臻达的大路。人只有行于大道,方能抵达。目标有了,每前行一步,都是进步,否则背道而驰,无异于磨刀磨到了刀背。术是邑中小路,小路虽非大道,但小路能引领人入大道。就书法而言,道术非但不可以对立,而且应该说是一个事。人们问学与道术兼修,积术而达道,谋近亦图远,则可以穷神知化,最终抵达。那一年,置新屋亦置新书房,买下几万元的图书。从此,他推掉大量的日常应酬,苦心孤诣,焚膏继晷,恶补文化上的欠缺。再后来,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进“国学班”,系统的阅读领会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书法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青年书家普遍存在的艺术同质化、雷同化问题,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时代联系起来。

小平正值人生巅峰,他的勤奋、才华、执着、爱思考与笔墨经验,都是他能成为当代青年书法家翘楚的根基,他的书法路,定能越走越远。

编辑: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