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法院孙超:法槌起落间 用法律针脚缝合生活的裂缝
(记者:刘阳)经由法庭内外,望向世间百态。法官,是一个讲述与记录的“天平”码头,法庭内外都是“主场”,槌起槌落总有“回响”。看似琐碎的日常轨迹与职业生态,于细微之处拔节生长,构成了理解过去的钥匙,也为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不懈旅程埋下伏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潼关县人民法院去认识民事法官孙超。
我是渭南市潼关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民事法官,每天的工作从翻开一摞摞婚姻家庭、侵权纠纷的案卷开始。有人说,民事案件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在我心里,每一起纠纷背后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
十二年的法槌起落间,我见证过破碎家庭的破镜重圆,也亲历过受害者的赔偿款执行到位。那些调解室里反复修改的协议条款,判决书中逐字推敲的法理分析,都是为了把“纸上的法律”变成“心里的秤杆”。
记得上周调解一对夫妻的离婚案,男方为商洛人,二十年前作为上门女婿来到潼关,和女方生儿育女并建造了三间两层的房产,当男方又罹患尘肺病夫妻缘分已尽的时候,两人为房产分割争得面红耳赤,女方强烈要求男方净身出户,男方扬言若处理不公将报复社会,面对这种极其尖锐的矛盾,我带着书记员三次走访村委会,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条款掰开揉碎讲给他们听,又费尽心思从洛南请来男方的父母,回忆当年双方辛苦建房的点点滴滴,在亲情感化与司法威慑下,女方认识到“法官说得对,夫妻一场,不能只剩算计”,最终主动补偿男方财产折价款24万元,最终这件有民事转刑事风险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群众敲开法院大门时,带着最后一丝信任。而我们民事法官要做的,就是用法律的针脚缝合生活的裂缝,让每一声法槌都成为安定人心的回响。这条路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家门口。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牛静
初审:张歆 焦俞鑫
终审:樊玮
编辑: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