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小匠”文化IP领航职业院校网络文明育人新实践
(通讯员:王凯平)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铁小匠”文化IP为核心载体,创新构建“制度+技术、传统+现代、线上+线下”三融互促的“三融三创”网络文化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征的职业院校网络文明建设新路径,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破题:以文化IP激活铁路基因,构建网络文明育人新生态
学院紧扣“交通强国”战略,将“铁路基因”融入网络文明建设,通过打造“铁小匠”这一年轻化、数字化的文化符号,实现工匠精神与网络文化的有机融合。依托“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双轮驱动,首创“网络文化成果认定体系”,将师生创作的微电影、H5、数字文创等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与学分认定,构建起“创作有激励、传播有平台、成果有转化”的闭环生态。
打造了“铁小匠文化展厅”、VR校史馆、校友工匠直播等功能平台,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用户需求,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了便捷的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资源“千人千面”智能推送。同时,校企联合开发的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们在铁路建设中的英勇事迹,成为弘扬铁路文化的新阵地。
创新: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打造古今对话新范式
学院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构建起“历史可触、文化可感”的育人场景。创作的《百年铁路工匠图谱》系列MG动画,让詹天佑与当代高铁建设者“跨时空对话”,被网友称为“工匠精神的数字教科书”;开发的AR“丝路与中欧班列”文化体验项目,通过小程序链接古丝绸之路文物与现代“一带一路”铁路工程,让用户在虚实交融中感知文明脉络。
在非遗传承领域,学院联合渭南市非遗中心推出皮影戏《高铁穿越秦岭》、剪纸动画《钢轨上的中国》等数字文创,举办“00后对话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技艺在Z世代群体中“破圈”。相关作品获评“陕西省非遗创新示范案例”。
拓维:产教融合深化文化惠民,构筑职教服务新格局
学院构建“虚实共生”的文化惠民体系,开发“铁路安全文化科普包”、动画版《铁路安全三字经》免费向社会开放,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共建“沉浸式职业体验中心”,学生通过VR技术“身临”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施工现场,职业认知度显著提升。
创新开展的“海外校友跨文化对话”直播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5国铁路项目,学生通过云端对话建设者,构建起全球化职业视野。校企联合开发的“铁路红色故事VR课”入选省级思政精品项目,学生党史学习参与率达100%,实现了“技能培养”与“精神铸魂”的双重育人目标。
成效:从校园IP到文化现象,彰显职教育人新价值
“铁小匠”文化IP已形成覆盖文创产品、数字内容、实践服务的品牌矩阵。衍生的表情包下载量突破200万次,成为传播铁路文化的“数字大使”;《青春助力中国高铁》系列短视频入选“学习强国”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库,全网播放量达1.2亿次;原创思政微电影《回响》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实现“小作品传递大情怀”的传播突破。
启示:定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133范式”
学院凝练的“职业院校网络文化育人133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1个文化内核:以具象化IP凝聚精神共识,破解职教文化认同难题;
3维融合创新:制度保障与技术赋能并重、传统基因与现代表达共生、校园实践与社会服务联动;
3大突破路径:打造流量化文化品牌、开发场景化传承项目、建设普惠型惠民平台。
学校表示将持续深化“铁路基因”文化育人体系,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与“大国工匠”培养同频共振,为交通强国建设输送更多有文化自信、有技术底蕴、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铁路人。
编辑:朱妮娜
初审:苏向阳
复审:王杰
终审:赵冰
编辑:朱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