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金堆镇任家滩村何本富的扶贫故事

2018-11-19 17:51:30 来源:华州教育局

一身尘土  满路芬芳

-------记华州区金堆镇任家滩村驻村工作队长何本富的扶贫故事

(作者:任家滩村第一书记 满 涛)

金堆镇任家滩村位于华州区东部秦岭腹地,是一个贫困人口较多,贫困户分散的边远山村。距离金堆镇政府30里路,与洛南保安镇接壤,道路崎岖,多年不通公交车,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其高海拔、低气温铸就了山里人坚毅的性格,茂密的绿植、俊俏的山岭练就了人们刚强的品质。金堆镇中心小学何本富同志是一位在金堆教育系统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教师了。提起他,大半个金堆人都认识,特别是任、武、草三个自然村的人们对于他先在武坪小学任校长、临退休又来到任家滩扶贫的精神赞叹不已。2018年3月至今,他任驻村工作队长,认真整理和管理村级资料,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耐心为帮扶单位进行任务辅导,展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敬业奉献的风采。7月份,镇党委授予何老师“优秀驻村工作队长”称号,9月份,金堆镇举行了第四届道德楷模暨脱贫攻坚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何老师被评为“脱贫之星”。

“别看他快六十岁的人了,脚力胜过好多年轻人,这一年徒步走遍了任家滩的角角落落。”

任家滩200多户贫困户分布在任家滩、武坪和草坪三个自然村,还有山外的柳枝老七五还有30户。这一年,何队长带着工作队的同志们走遍了各个村组,走进了每一户家中。对每户的情况,耳熟能详。何队长常常给我们讲起他在武坪小学当校长时的经历: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上学路上,他经常接送路远的小学生,往返于山林小路之间。遇到雨雪天气,留路远的学生在他家吃饭。给学困生辅导,常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他常说:“现在任、武、草的路好走多了,走这点路不算啥。”11月初,按照镇扶贫办的要求,要给每户的位置进行采集,何队长在大队部安排了分工,自己选择了距离大队部15里路的草坪村。正逢上修路无法通车,他和满书记徒步2个多小时赶到了草坪五组的山脚下,挨家挨户利用手机采集信息。气温低又下着雨,实在熬不下去了,躲进老乡的房子,凑到火炉边烤一会,又往下一户走。完成50户的采集后已经是五点了,忍着饥饿,冒着雨往大队部走。路上遇到了修路拉料的三轮车,他们站到车厢里让捎一段。回到村里,已经快七点了,满身泥灰,满脸尘土。听到镇扶贫办反馈任家滩村信息采集全部完成的消息,他欣慰的笑了。工作队员李彬经常说:“别看老何快60岁了,脚力可比一般年轻人要好,这一年,他走遍了任家滩的角角落落。”

“何队长是华州区脱贫攻坚第一线上年龄最长的老同志,但也是全镇驻村帮扶队伍中干事最认真的工作队长。”

七月份的一个晚上九点多了,镇扶贫办李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村里上报的滚动计划和项目库信息有误,必须到镇上进行修改,第二天要上报区上。这些数据何队长最熟悉了,我给何队长打通电话说明了情况后,何队长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和我驱车赶往了30里路外的镇政府。这一路,得翻过高高的山岭和陡峭的后方沟。在扶贫办完成数据修改回到村里,已经快十二点了。每次说到村里的扶贫资料,何队长如数家珍,每个盒子是他一手整理出来的,每份材料是他自己装订好的,哪些资料在哪个盒子里放,他很快就可以找出来。镇上主管扶贫工作的江镇长多次来村里检查工作,何队长带他到资料室,详细介绍资料整理情况。江镇长对村级资料整理很满意,并要求东西坪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到任家滩实地观摩学习资料整理的方法。江镇长在许多场合感慨地说:“区教育局工作队长何老师,真的可以说是全区一线扶贫最年长的同志了,但他的工作认真劲无人能比。”

“他真是一个倔老头,纪实薄检查不过关就不让我们走。”

何队长制定了“工作队入户走访五步法”,最后一步就是各单位人员走访后,所填写的纪实薄要经过他本人检查后,才算任务完成,才能离开大队部。一次,咸林中学5名帮扶干部从村里入户回来,当时快五点了,悄悄地把资料往档案室放下就乘车离开了大队部。何队长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把他们叫回了村里。当着面一份一份检查资料,对于存在的问题严厉地提了出来:“你们都是年轻人,相信在学校也是骨干,但是在扶贫记录填写方面做的不细致。同时,大家代表的是华州区的第一学府形象,更要对校领导负责,对贫困户负责。”从此以后,几位同志对何队长是既尊重又畏惧,更是做好资料,接收检查。他们被老同志兢兢业业的精神所折服,更被何队长对于本职工作的这种高度负责精神所感染。区教育局下属的许多校长都对这位老同志有深刻的印象,每次在会议室接收任务辅导时,何队长声音洪亮,讲解清楚,要求明确,使每位干部都清楚自己走访的具体任务。他们也从内心深处对老同志表示尊重。

“何队长是一个对田地有深厚感情的人,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庄稼人。”

何队长是金堆大栗西人,虽然搬到了山外莲花寺的金新社区,但村子里还有几亩地。一有时间,他就周末骑上摩托车到栗西拾掇田地。他在大队部经常给我们说地里种了两亩土豆、一亩半玉米、套种一亩豆子。因此,他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我给灶房买了一捆葱,他拿起铁锨,把灶房门前路边的荒地开出来一片,把葱拥到了地里,他说这样能吃几个月。九月份,高山土豆开始刨挖了,他早早就来到了地头,和乡党们一起拔蔓、揭膜、拉犁。拉土豆的三轮车开到大队部以后,他和村民一起装袋子,扛袋子装车。干起活,他像个小伙子,50斤的土豆袋子,他一把放到肩上,不让任何人帮忙,就撂上了车,看得周围的年轻人都瞪大了眼。给工作队做饭的张姨常说:“老何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庄稼人离不开田地,工作之余,他总帮贫困户在地里捣腾。”他现在总计划着如果明年还让他在村里继续扶贫,准备把老乡的地包上几亩,实验种一些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做一些产业发展的试探。

“作为工作队长,我会全力配合第一书记做好今年任家滩户脱贫、村出列工作。”

何队长是1960年生人,今年已经58岁了,身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特别是今年十月份以来,有轻微脑梗的前兆,嘴里几颗牙齿松动脱落,戴上牙套,咀嚼食物和说话也多有不便,眼睛也花的厉害戴上了花镜。按说应该从事较轻的工作,等着退休享受天伦了,但他在年初接到中心校安排来村里扶贫的通知后,没有半点的推脱,面对基层生活条件差等现状,起早贪黑,带领工作队一班人,了解村情民意,定方案、制措施,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今年5、6月间,为了迎接省上组织的半年脱贫攻坚检查,连续六周都没休息一天,人瘦了一圈,他平静地说:“我虽年近花甲,但一定尽全力配合第一书记,做好任家滩户脱贫、村退出工作。几年前我在武坪小学担任校长,对当地人有了感情,当初教给孩子们知识,现在带领群众脱贫,这辈子也算圆满了。”

初冬的太阳照得任家滩水库边的道路一片金色,何队长和往常一样,阔步走在水库边的山路上进行晨练,这是来村上一年来保持的好习惯。山上的松柏呈现出黄绿相间的景色,如同他花白的头发一样。他边走边望向村里,眼神是那么坚定和刚毅,2018年,把这些贫困户送到大山外的新民小镇,是他的夙愿。

脱贫大潮,风起云涌,唯有真理与人格力量可以征服所有困难,唱出追赶超越的“好声音”,何队长扎根一线,用一身尘土,留下满路芬芳,以担当扶真贫,以行动真扶贫,奉献教育,奉献扶贫的精神唱响在华州区未来的“春天里”。


通讯员:华州教育局 张雪利

  辑:王永利

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