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关爱儿童成长 用爱播撒希望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和关爱。在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因家庭变故、父母服刑、困境、暴力等因素,曾经面临失学甚至流浪等境地。小红(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平日里,在学习和生活中,工作人员对小红(化名)的关爱,以及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她变得乐观、重拾自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小红的世界。
画面中的这个孩子叫小红(化名),今年13岁,2023年7月小红(化名)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孩子成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后经富平县民政局上报,孩子8月下旬来到了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进行临时监护。
渭南市爱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教师董一林在采访中说:“小红(化名)刚来时表现得很开朗,和我们说话时笑眯眯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好,在家时能给自己和弟弟做饭,收拾屋子。第一次见到其他儿童,小红(化名)很快就和他们说笑打闹,玩成了一片。由于是爷爷奶奶一直在照顾,隔代教育导致教育能力有限,儿童学习成绩差,自我评价较低,不自信,小红(化名)也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为了帮助小红(化名)适应新环境,缓解她心中的焦虑和急躁,市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持续干预,对小红(化名)进行了倾心陪伴、耐心教导,并从点滴规范她的生活起居、学习习惯等。
渭南市爱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教师董一林在采访中说:“我们会每天督促小红(化名)洗漱,换洗衣物,定期提醒她洗澡洗头,帮助她养成了爱卫生的好习惯,小红(化名)现在很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每天都将自己打理得很干净,我们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定期引导她复习,做思维导图,听写单词和生字等,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红(化名)有个弟弟叫小军(化名),姐弟俩的关系非常融洽,遇到与弟弟相关的事情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维护弟弟,经常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们也对小红(化名)进行了交流谈心。
渭南市爱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教师董一林在采访中说:“事后,我都会和小红(化名)谈心,倾听她的想法,引导她抒发自己的情绪,尽量客观地看待事情,也会告诉小红(化名),有些事情是需要弟弟本人自己处理的,作为姐姐,要做到帮理不帮亲,弟弟犯错了就是要指出来帮助他改正,才能使弟弟真正成长起来,现在,小红(化名)已经能做到正确关心弟弟,在生活中爱护弟弟的同时也会教育弟弟,真正承担起当姐姐的责任。”
目前,小红(化名)的学习因各科基础薄弱,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为此市未保中心给孩子报名参加了薄弱科目补习班,各科成绩均稳步提升,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荣获班级“进步之星”称号。她爱好广泛,在中心还经常参加五子棋、乒乓球等活动。闲暇时间,小红(化名)还帮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对于小红(化名)的蜕变大家都看在眼里。
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临时监护儿童小红(化名)在采访中说:“这里的老师对我们都特别的好,会带我们下去玩,还会带我们出省游玩,对我们非常的有爱,我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当我们犯错的时候,老师也会开导我们改正错误,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帮助与关爱。”
渭南市爱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教师董一林在采访中说:“近一年的朝夕相处,孩子的变化很明显,各方面都进步显著。生活中,越来越有大姐姐的样子,照顾下面的弟弟妹妹,和大家打成一片;学习上成绩不断提升,希望小红(化名)能继续努力。作为一直陪伴她的老师,我很欣慰,也希望孩子越来越好,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今年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42人次,站内临时照料困境儿童11人。累计受益对象1395人次,在各类活动、走访中投入物资价值约1.73万元。
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牛媛媛在采访中说:“我们继续发挥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职责,做好中心内临时监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同时丰富孩子们的社会融入活动,确保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童年。”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郑洋
一审:李白冰
二审:贺维娜
终审:王艳
编辑:程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