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电力 匠心传承”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劳模工匠风采 | 铁子甲:铁甲匠心铸光明
聆听先锋故事,汲取榜样力量。致敬在秦东大地书写光明篇章的新时代电力人!本期一起走近铁甲匠心铸光明的铁子甲。
点击收听节目音频
在秦岭北麓、渭水之滨的华阴市,退役军人铁子甲完成了从驻港精兵到电力尖兵的华丽转身。这位“电力创客”将军旅淬炼的严谨作风与工匠智慧深度融合,用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以22项科技创新、26项国家专利诠释着新时代电力人的担当。从变电站便携式铲雪车、全包型防雨罩,到多功能巡视工具……他用创新成果筑牢电网安全防线,让每度电的输送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芒,在平凡的电力运维岗位上书写下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电网“戎装者”:忠诚永驻
2001年的冬天,对铁子甲而言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这一年,他褪下戎装归乡渭南,从繁华的东方之珠到宁静的渭水之畔,在2003年成为了一名守护光明的使者。
初入电力行业,理论知识如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是摆在铁子甲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为此,他每天跟着老师傅跑现场,尽快掌握变电运维的核心技能。
“驻港部队的岁月让我明白,守护是一种责任,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电力职工,本质上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铁子甲说道:“因为当兵出来的也算是比较能吃苦,一年时间,基本上咱们怎么去干工作就熟悉了,当时还拿了我们单位的青工比武第三名。”
安全“守护者”:万次无差
2024年6月,华阴的雨势汹汹,来势极为猛烈。有一天凌晨一点多,值班室的电话突然炸响,打破了原有的寂静——是调度传来的紧急通知。
“五方、焦镇、夫水3座变电站,3条10千伏线路有缺陷,得赶紧处理!”此时,外面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一片片水花,路面积水已经没过了小腿,铁子甲顾不上这些,一把抓起雨衣,喊上三个同事就往外冲,开着抢修车,朝着工作地点疾驰而去,好让检修班能快点进场。
铁子甲:“3座变电站的故障线路按流程处理完后,我们在焦镇变电站值班室里等着,当时特别冷,一直待到凌晨3点多,等到检修班组把事情处理完,我们按调度令完成送电工作,回去的时候,已经凌晨4点了。”
铁子甲现任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罗夫变电运维班工作负责人,管辖着罗夫、潼关、中草3座330千伏变电站,主要负责华阴、潼关、大荔的区域供电,关系到众多家庭、企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用电需求,是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关键支撑力量,他深知自己承载的责任重如泰山。多年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累计执行安全无差操作两万余次、发现和处理各类缺陷异常千余次。
铁子甲的安全哲学朴素却深刻,“对我们来说,安全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它们之间就好像1和0的关系,没有安全工作这个1,后边增添再多0都是毫无意义的。”
创新“破壁者”:智解难题
如果说安全是铁子甲工作的底线,那么创新则是他不断攀登、敢于突破的天花板。走进“铁子甲创新工作室”,仿佛踏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电力版“发明工坊”:墙上摆放着各项专利证书,陈列着造型各异的“神器”,每一件都藏着巧思,共同见证着铁子甲及其团队在电力创新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丰硕成果。
寒冬腊月,渭北平原的变电站银装素裹,严寒肆意地折磨着每一个人。铁子甲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望着被大雪封堵的巡视通道皱紧了眉头。这不仅仅是眼前的通行困难,更是关乎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不远处,同事们正费力地用铁锹清理着设备区积雪,手脚早已被冻得通红,铁锹与地砖碰撞发出刺耳的“咔咔”声。
面对变电站巡视通道铲冰除雪的难题,铁子甲蹲下身,用手指在雪地上画出一个V字形,仿佛一瞬间,看到了解决之道。“能不能设计一款适合变电站使用的便携式除雪设备?”
说干就干,铁子甲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绘制草图,时间在紧张与忙碌中悄然流逝,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第一代变电站便携式铲雪车终于问世。
铁子甲:“它是折叠的,用的时候把它展开,限位销给它卡住就行。为什么是V字形的?因为只需要我们推过去的时候把雪分到两侧就可以了,这样最省事儿,满足了我们工作的实用性。”
2017年冬天的大雪成了最好的试金石。铁子甲推着他的“秘密武器”轻松开辟出一条巡视通道,积雪听话地向两侧分开。“你看,还在底下加装了毛刷”,在工作室,铁子甲向记者边介绍边演示。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发明,却填补了国网变电站内巡视通道除雪设备的空白。2024年,这款设备已通过国网陕西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成为行业标配。
青年员工雷亚清:“我们都叫他‘铁哥’,他总是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想法,通过创新改造将很多常见的物品变为我们工作中的必需品。”
多功能运维夹的诞生就是典型例子。传统的倒闸操作需要携带多种工具,既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铁子甲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日常文具中获得创新灵感。
“工具整合是提升运维效率的关键突破口。”在研发过程中,铁子甲费了不少心思,为了找到最佳的材料和结构,先后试验了二十余次材料,从汽车仪表盘上的时钟、电子书的阅读灯,到篮球裤上的松紧带等,经过他的巧手改造,最终化繁为简,这些工具竟然都“住”进了一个写字板里,实现了设备的模块化集成,彻底解决了现场作业的实际困难。
铁子甲深有感触地说:“创新这个事情,尤其是技术创新,它属于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在做这个运维夹的时候,光是寻找合适的材料就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个灯其实是给电子书上专用的,当时也买过各式各样的灯,比如儿童灯、钓鱼灯啥的,我想找一个能卡在后边,既平整又可弯曲的,最后从十几种材料里找到了这样一个比较合适的。”
这是铁子甲做出的第一个产品,他的创新热情得到了极大地鼓舞。如今,升级到第三代的运维夹已成为国网渭南供电公司的“明星产品”,配发到全市各变电站累计200余套,并成功推广至多家厂矿企业,实现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价值转化。
在同事汪宇眼中,铁子甲身上体现的正是新时代电力人“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不仅推动着个人成长,更为电力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汪宇:“这些创新工具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工作流程,还能降低运维成本,显著提高了变电运维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希望他的工作室创意越来越多,为我们持续输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工具。”
“创新不是什么宏大的命题,而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谈及创新动力,铁子甲说:“我是一个在工作中喜欢思考的人,发现了问题和难题,我会去想怎么解决它,所以在工作中我做了很多的创新,这些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价值感和获得感。”
匠心“传承者”:群星闪耀
在国网渭南供电公司,“铁子甲创新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平台,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自2016年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在全国、陕西省及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多人获得各级劳模、技术能手、工匠荣誉称号,综合共计32人次提升技能、职称等级,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如今,铁子甲依然保持着那份激情和初心。
铁子甲:“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做好技术创新,对我们电网企业来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作为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我将打造一支能啃硬骨头、能挑重担子的青年科创队伍,持续创新创效,为公司和电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迷彩绿”到“国网绿”,铁子甲始终用军魂铸就安全底线,以匠心雕琢创新曲线,在千伏级的钢铁丛林里,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电力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刻写属于中国电力人的时代图腾。
采制:李智、王翠翠、陈林玉、高维斯佳、张健
编辑:思敏
审核:白絮飞
终审:黎英、周新宏
编辑: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