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95后“科技红娘”康志的产学研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18 16:26:11

95后“科技红娘”康志的产学研融合之路

康志,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也是县域企业眼中的“科技红娘”。三年来,这名“95后”硕士扎根西部县城,用脚步丈量产学研融合之路,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金额超千万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富平答卷”。

202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康志,带着技术转移的梦想加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当大多同龄人选择留在省会时,他却主动请缨担任富平工作站站长,一头扎进县域经济的主战场。

三年间,他累计调研企业超500次,形成40份技术需求分析报告,为后续精准对接打下基础。

一次日常走访中,康志来到陕西富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副总经理白俊生向他倾诉:生产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多年自主研发,但始终无法达到客户要求,产品难以投放市场。白俊生的无奈,正是传统县域企业技术升级困境的缩影。

康志在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他并未止步于记录问题,而是化身“技术侦探”,深入剖析工艺瓶颈,发现企业缺乏纳米级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凭借对高校科研资源的熟稔,他迅速锁定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孙杨教授的研究团队,将企业需求“翻译”为科研命题:开发高纯度纳米硫酸钡制备工艺。

教授团队提出研究方向后,康志的角色进一步升级为“项目管家”。他组织双方反复论证技术路线可行性,协调中试设备资源。经过校企联合攻关,一条创新技术路线成功落地:产品纯度跃升至99.99%以上,粒径控制在100纳米以下,可广泛应用于高档粉末涂料、油漆、塑胶刹车片等高附加值领域。企业年营收预计新增5000万元,利润率翻倍。白俊生感慨:“这条技术路线彻底打破了发展天花板!”

合作成果不仅限于产品升级。康志推动双方联合申报发明专利,两项技术已进入交底书阶段,并促成“西安交大—陕西富化联合实验室”和“博士后创新中心”挂牌,引入高精度检测设备和高端人才。实验室通过工程技术人员津贴考核机制,研发效率显著提升。“从技术到品牌,康站长的服务贯穿全链条。”白俊生补充道。类似的转化故事还有很多。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康志总结出“三筛工作法”——通过行业普筛锁定重点领域,深入精筛挖掘核心需求,最终针对痛点匹配技术方案。这种精准服务模式,让校企合作成功率提升至60%。

站在新起点,康志的蓝图愈发清晰:建设县域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需求挖掘—中试孵化—市场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专家智库+金融资本”创新联合体,破解中小企业研发资金难题;将“带校入企、带企访校”的“双带模式”推广至更多县域。

编辑:岳   娜

审核:王晓红

终审:黎   英、周新宏


编辑: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