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李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创新先锋
在陕西省渭南市的白水县和澄城县,提起李祥教授,当地的农民和企业家无不竖起大拇指。作为渭南科技特派员的李祥,长期扎根基层,致力于土壤改良,一心扑在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用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多年来,果树修剪产生的枝条难以有效处理。对此,李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入一线,走访山东、河南、辽宁等多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数十家,最终引进山东枝条还田机在白水县试验,并进行多次设备改进,创制了“行、铺、碎、增、旋、浇”的枝条还田技术,不仅解决了枝条乱堆乱放的问题,还通过增施微生物菌剂和旋耕操作,加速了枝条腐解,改善了土壤结构,省时又省力。
2022年,李祥提出毛苕子肥田理论,形成了枝条还田耦合毛苕子肥田技术。该技术利用毛苕子的生物特性,在抑制杂草生长的同时,营造冬暖夏凉的微生态环境,避免了“倒春寒”和“高温”对水果的影响。利用根系的挤压、腐解,提高了土壤与外界水、气、肥地交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率,每亩还可节约除草费400余元。这一技术在澄城县取得成功后,他应邀参加渭南市果业发展中心举办的果园管理技术培训,迅速在渭南各区县大面积推广,有效助力果农增收。
在一次巡查中,李祥发现被粪水浇灌的葡萄叶发黄枯萎,他将根刨出还看到本来发白的须根已经发黄,于是便将根系拿回实验室,对浇灌的粪污进行全方位分析,发现未完全发酵的粪污分子量大,浇地时堵塞了土壤缝隙(吸收孔道),造成根系营养不良,呼吸困难。李教授立即开启了高效粪污降解菌的漫长筛选工作。
在多次试验中,他不断调整配方,优化工艺,制成了粪污高效降解微生物菌剂。2022年在四亚专业合作社白吉庆养猪场,建成了“菌泥黏附”高效粪污处理发酵池,将该菌剂运用实施,解决了粪污臭味大,降解速度慢,僵苗死苗等技术难题。“菌泥黏附”高效粪污处理发酵池的造价为传统沼气池的30~40%,粪污降解效率为传统沼气池的3~4倍,为粪污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24年,澄城县畜牧中心在白吉庆粪污发酵池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县推广这一技术,修建4个800~1000m3的粪污高效处理池,目前已经投产使用2个。
秸秆还田病虫害较多,影响土壤结构是一直以来的难题。李祥深入夏收、秋收一线,潜心研究收割机械、收割方式、耕作模式。经过多年实践,科学地提出了“选、低、匀、碎、增、深、轮”的秸秆还田新理论,有效解决了还田质量差、病虫害发病率高的技术难题。这一技术与其它技术配合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较对照减少了60%以上,粮食产量提高了每亩100kg。
李祥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国家助学金养育了我,老师教会了我,为农民服务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李祥多年扎根基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
李祥教授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科技特派员的缩影。他们用科技的力量,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也为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王 欣
审核:王晓红
终审:黎英 、周新宏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