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小事” 办好“民生大事”——渭南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综述
5月31日早上7时30分,居住在渭南城区盛世华府小区的王亮,拎着分好的垃圾走向小区的垃圾分类点。“昨天晚上我把垃圾分好类,今天一早出门上班的时候就分门别类进行投放,这已经成为我每天早上的‘必修课’。”王亮笑着说道。
如今,随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抓实抓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在于制度保障和法治建设。
为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实,我市成立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审议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202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十项重点工作”,成立“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城市规建管,实行日动态、周小结、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会、观摩会,为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印发年度计划,每季度开展评估检查,层层传导压力。市级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印发行业工作方案,做到依法推进、有章可循。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出台《渭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编制《渭南市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制定《渭南市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若干措施》《渭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管理规范》《关于加强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通知》等行业标准规范文件10余份。
针对当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化源头减量,严格落实“限塑令”、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有关规定,大力推行绿色包装,持续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活动,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共享绿色低碳生活。
宣传引领 垃圾分类成“新时尚”
“小朋友们记住这些是什么垃圾了吗?我们把东西放进去,它可以自动识别,如果放错了它会生气的哦……”5月20日,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仪式当天,在渭南城区中心广场,垃圾分类志愿者为临渭区小寨小学学生讲解新型垃圾分类设备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已成为绿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校园里,已开启垃圾分类新风尚。
今年以来,全市城区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手抄报、工艺品制作等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为提升群众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我市针对车站、步行街、小区等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的特点,精准投放户外垃圾分类广告,并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767次、开展校园知识普及和互动实践活动1350次、垃圾分类学生社团或志愿团队累计开展活动680次、垃圾分类入户宣传105万户次,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或公益活动4727次,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逐步实现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让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每天中午和傍晚时分,一辆辆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穿梭在渭南的大街小巷。这些垃圾都去了哪里?5月23日,记者在位于渭南高新区冯家街的国家第三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中找到了答案。
这台设备采用“好氧”技术工艺,能将“吃”进去的剩菜剩饭、菜叶残渣等厨余垃圾,通过集成破碎、压榨、杀菌烘干、生化处理等步骤分解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后,回收处理是关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摆在面前:如果无法解决回收及处理成本问题,垃圾分类工作就无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一认识,我市按照“‘精’在投放、‘细’在收集、‘成’在处理”的基本思路,打造生活垃圾处理的“最终端”,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定线上门分类收运模式,做到日产、日清、日处理。
垃圾分类可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等方面效益。可回收物通过再生资源系统实现回收再利用,有害垃圾通过暂存统一交由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厨余垃圾由厨余垃圾处置企业统一上门收集、密闭运输、资源化处置。其他垃圾通过垃圾转运站运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施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覆盖小区824个,覆盖率97.75%;分类运输车辆133辆、日运输能力982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达到1300吨/日。市域危废处置设施处理能力达到280吨/日。全市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座、在建2座,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2250吨、日填埋能力137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作,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发挥机制保障作用,强化统筹、提升成效、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做实前端、做优中端、做强末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共治格局,以垃圾分类“小切口”促进社会文明“大提升”,以实际行动共建美丽渭南。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