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潼关袁氏蛋雕:刀尖上的脆弱与永恒

发布时间:2025-04-22 06:53:18

袁军红正在蛋壳上精雕细琢 实习记者 刘伟 摄

0.3毫米厚的蛋壳能承载多少艺术想象?市级非遗蛋雕技艺传承人袁军红用近30年时光,在一磕即破的蛋壳上,将创意与技艺完美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世界。

4月21日,天还未亮,市级非遗蛋雕技艺传承人袁军红就坐到工作台上拿起刻刀开始忙碌,几个小时后,一枚再寻常不过的鸡蛋壳上浮现出潭水急流飞瀑若帘的潼关八景之一“禁沟龙湫”。

在他身后的陈列柜里,几十件形态各异的蛋雕作品折射出细碎的光斑。鸵鸟蛋壳上镂空的大象栩栩如生,鸸鹋蛋壳上雕刻的青花瓷流转千年风华,鸡蛋壳浮雕上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这些纤毫毕现的艺术品,都出自袁军红之手。

雕刻工艺的第一次突破

“我从小就爱画画,家里买不起画纸,我就将画刻在瓦片上。”谈起与雕刻的渊源,47岁的袁军红摩挲着手中的刻刀说,“爷爷和父亲都喜欢绘画,童年记忆里,爷爷经常帮左邻右舍画门帘,父亲帮亲朋好友在鸡蛋上画画、写字。”

7岁那年,袁军红拿着用锯条磨成的“刻刀”在一块破瓦上雕刻出家里看门的大黄狗,自此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从那以后,家里的院落里摆满了他雕刻的“作品”。那时候,只要看到喜欢的图案,他就在捡来的瓦片上雕刻,有时候还学着父亲在鸡蛋上画画写字,这些都为袁军红以后的蛋雕创作打下了基础。

1998年的一天,20岁的袁军红看到母亲扔掉的蛋壳突发奇想:在鸡蛋壳上雕刻会怎样?

0.3毫米厚的蛋壳薄如蝉翼,稍有不慎就会破碎。他屏息凝神,刻刀轻旋,经过两天的努力,敦煌飞天的图案出现在蛋壳上。袁军红说:“这是我雕刻工艺的第一次突破。没想到第一个作品就成功了,看到成型的瞬间,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回忆蛋雕处女作《飞天》时,这位非遗传承人眼里仍闪着少年般的光。

从那以后,袁军红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蛋雕创作中。

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

袁军红介绍,蛋雕是在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演变为寒食节民俗,隋朝出现了染色彩蛋,唐代蛋雕则伴随寒食节走向家家户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首·其十六》有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讲的就是寒食节的蛋雕民俗。在明清时期,蛋雕技艺逐渐成熟,工艺更加精细。这一时期,蛋雕作品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

“蛋雕是一门精细的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从挑选合适的蛋品、设计图案,到运用各种雕刻工具进行雕刻,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和手上功夫。”袁军红握着一枚蛋壳一边演示一边说,“比如选鸡蛋,要选择个头均匀、颜色稍重、表面光亮的,这种蛋壳雕刻的图案更有层次感。还有打孔,用刀尖在蛋壳的一端小心地打孔,然后利用针管一点一点将蛋液排空。尤其是雕刻时,必须高度专注,每一刀都要恰到好处,劲小了雕刻不成,下手重了蛋壳破了就会前功尽弃。蛋雕用的是‘巧劲’,拿捏的是‘分寸’,这种感觉说不出来,只能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在近30年的摸索中,袁军红慢慢找出了“门道”。他雕刻过的蛋壳大到鸵鸟蛋、鹅蛋、鸸鹋蛋,小到鸡蛋,甚至更薄更脆的鹌鹑蛋。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的技艺精湛,袁军红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热爱,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

“做蛋雕首先要热爱,还要有艺术底子,但最重要的是专注和耐心。”袁军红坦言,做蛋雕,只要拿起刻刀,就忘了时间,有时候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他每天坚持雕刻,指腹在无数次握刀中磨出厚厚的老茧。

今年3月,蛋雕技艺被列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袁军红成为市级非遗蛋雕技艺传承人。

​老手艺不能锁在玻璃柜里

最初做蛋雕的十几年,袁军红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提高雕刻技艺上,从电视、书本上看到什么喜欢的图案,就在蛋壳上雕刻出来。

渐渐地,袁军红不满足大家看见蛋雕只赞叹技艺之美。“我想不断突破自己,让我的作品能展示出更多的东西。”

2015年开始,除了在传统蛋雕技艺上精益求精和学习关于蛋雕的文化外,袁军红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创新构思上。

2018年,袁军红耗时近半年创作的《美丽三秦》,将大雁塔、兵马俑、华山等我省最具代表的人文景观巧妙地刻在一颗鸵鸟蛋壳上,在参加2018年中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时,赢得了众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主要是构思创作花的时间长,雕刻只花了半个月时间。”袁军红解释,“蛋雕是减法艺术,每一刀都不可逆,所以构思非常关键。”

近年来,袁军红将蛋雕艺术与当地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蛋雕作品。他雕刻的作品《青花》获得多项金奖,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数字博物馆收藏。2023年,袁军红获得“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技术能手”等多个荣誉称号;2025年,又被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新时代行业艺术推广大使”。

蛋雕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但由于创作难度大、过程单调枯燥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原因,这门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让袁军红欣慰的是,受他的熏陶,女儿也喜欢上蛋雕技艺,并结合大学所学专业教会他用AI绘画,“后面创作时,我会和女儿一起借助这些新技术寻找更多的创作灵感。”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锁在玻璃柜里,要让年轻人愿意带回家。”袁军红说,他今年又有了一些新想法,想尝试把蛋雕和渭南当地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做成文创产品,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展示渭南地方文化,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我想让非遗走进生活,通过蛋雕技艺进社区、进学校、进市场、进景区,最终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留下来、活起来、传开来。”

记者 杨欣 姜晓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