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陕西小伙“爱的约定”得到网友广泛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09 07:03:18

赵晨(左二)和志愿者为第四批“拍拍卡”的邮寄工作做准备。

三秦都市报4月3日以《爱的约定》为题,报道了陕西小伙赵晨加入“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制作“拍拍卡”并联合志愿者面向全国发起“与子协老志愿者计划”,得到网友广泛响应,相关话题在各个平台持续发酵。4月8日,记者与赵晨及多位志愿者面对面交流,了解这项助老行动的现状和未来设想。

客厅成了“工作区”

4月8日上午,记者在咸阳市一处居民小区内见到赵晨。他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类志愿者物料:拍拍卡、协议书、车贴、信封、邮包纸箱。几位志愿者分工协作,正在打包当天要寄出的物料包。

“我家客厅现在成了打包区。”赵晨介绍,物料多的时候,他的父母、妻子和女儿都会来帮忙。记者看到,几箱包裹已经贴好了地址标签,将陆续寄往山东、江苏、四川等地。“后台提交申请,我们集中审核,定期打包发出。”赵晨说。

赵晨制作的“拍拍卡”,是一张标有“可协助老人”字样的红色小卡套,里面有由律师团队审核过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签约书”以及专属编号。签约书的目的在于让年轻人获得心理认同,并知晓助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佩戴“拍拍卡”的目的是让老人们在街头、公交、地铁口等场所,能够轻松看见可求助对象,安心“拍拍”对方获得帮助。

从网络呼吁到现实行动

在客厅里忙碌的志愿者魏鸣,是通过短视频了解后主动联系加入的。他说,自己在车窗贴了可顺路搭载老人的“协老车厢”标识后,不时会有老人询问搭乘。“有一次,一位老人拎着米和油敲我车窗,说实在走不动了。我正好顺路,就载他一程。他连连道谢,其实我只是举手之劳。”

另一位志愿者孙凯是一名建筑监理,平日穿梭于西安和咸阳各个工地之间。他把“拍拍卡”挂在背包上方便识别,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留意身边的老人。“有次在地铁口看到一位老人拎着行李站在台阶前不知所措,于是我上前帮他搬行李、买票。这样的事做多了,就会把帮助别人这件事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据赵晨介绍,目前已有数千名志愿者通过网络申请加入,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我们会有初步的资格审核,但不组织集中活动,就是希望每一份物料都能发放到真心认可并愿意践行计划的人手中。同时我们也呼吁每位志愿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做、主动做,将助老融入到生活习惯当中去。”

商家加入助老行列

除了个人行动,一些商家也加入助老行动中。记者昨日下午在咸阳市秦都区华宇蓝郡小区附近的一家餐馆看到,门口张贴着“助老驿站”标识。一位结束购物的老人正在店内歇脚,店铺负责人赵佳热情地为他倒上温水。

赵佳对记者说:“我不是咸阳本地人,父母在外地。我看到赵晨发的视频后就联系上他,他细心地做好电子版海报给我,然后我就打印出来张贴在了门口,烧壶热水,空出几把椅子,都是举手之劳。”

“这附近老人多,有时候他们买完药、办完事,正好路过,可以歇一歇。”赵佳说,“能在社区里起个带头作用,也挺好。”

赵晨介绍,目前已有部分沿街门店,如理发店、超市、药店、餐馆申领并张贴了“助老驿站”海报,同时还会向进店的老人宣传这项计划。

“让城市变得更加有温度”

为了建立信任机制,“与子协老志愿者计划”还设置了志愿者备案制度。所有申请者须在线填写资料,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协议由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审定,内容简单明确,强调志愿者应量力而行、注意方式,并在力所能及、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帮助。

一张卡片,能否形成助老“微生态”?

志愿者魏鸣坦言,他加入时也没有想太多,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身边的人也受他影响加入进来。“我单位几个同事都申请加入了计划。有时候开车顺路送老人、搀扶老人过马路,事不大,但可以让自己更开心,也可以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有温度。”

赵晨则表示,希望“拍拍卡”成为“助老生态”中的一环。他设想,如果能有更多社区门店加入“助老驿站”,更多行业的人加入助老行列,那么城市的助老爱老氛围自然会提升。

“我们不追求所有的‘拍拍卡’发出去就一定能用上,但它在,就是一种信号——愿意帮助、可以求助。”赵晨说,他给自己定了10年目标,希望让全国100万志愿者张贴或携带“拍拍卡”,并形成基本的社会认知度和信任感。

目前,以“拍拍卡”为代表的“与子协老志愿者计划”还在持续进行中。赵晨每天都会接到新的申请,虽然忙碌,但他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

文/图  记者 朱娜娜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