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合阳清明民俗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合阳民间祭祀帝喾陵
合阳东南乡清明节上坟用的油花花
清明节洽川人送给新婚头一年女儿的“娃女子”
史耀增/文 史沛鸿/图
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天下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那天,合阳人用凉面祭祀祖先,全家老小晌午饭也吃凉面,这是上古寒食节的遗俗;而这一天的踏青与春游原本是上巳节的活动内容。正因为清明节融合了三个节日,因此昔日合阳的清明民俗事象非常丰富,且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调查报告已编入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节日志·清明志》一书。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扎根于民间的清明民俗事象在今天已经消失,令人唏噓不已。今择其要者纪录于此,亦算是一种追忆吧!
上老坟
过去在合阳广大农村,几乎所有的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既有供奉始祖(俗称“老先人”)的老祠堂(或称“总祠堂”),也有分支祠堂(也称“小祠堂”)。比如有名的灵泉村党氏就有一座老祠堂和十二座分支祠堂。而安葬始祖的坟茔则称为老坟或老陵。清明节祭祀先祖、为先祖扫墓称为上老坟。
清明节上老坟的准备工作由族人轮流担任。轮值者在清明节前一天打扫祠堂,准备供品、烧纸等物,还要按男丁人数订制油轮(一种环状的油炸食品)。清明节这天早饭后,族人集中到祠堂里,由族长带领,行礼如仪。在婆家过第一个清明节的新媳妇则由家长领着,由族长向众族人介绍这是某某的媳妇,认祖归宗。
接着人们抬上装着供品的食盒(方言读“luò”),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前往老坟扫墓。祭扫毕,给每位族人发一个油轮,有的发烧饼或麻花。此举的目的是让族人特别是孩子记住老坟的方位,过清明节不要忘记上老坟。老坟祭扫毕,由远及近,依次为分支祖和各家的祖先扫墓。
祭扫帝喾陵
在风光如画的洽川莘野村西,安葬着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五帝之一——帝喾。陵区二亩有余,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高大墓碑。过去每年春秋二祭,由藩司拨银6两作为费用。到时官民皆至,前后延续三天。抗日战争时期,洽川地处河防前线,祭扫活动被迫中断。1996年,合阳县人民政府恢复中断60年的清明节祭扫帝喾陵活动,组织了隆重的祭扫仪式,陕西日报在头版与祭扫黄帝陵、炎帝陵一起作了报道。此后连续举办四届,已经成为洽川群众的盛大节日,各种民间艺术竞相亮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可惜1999年之后再次中断,至今未能恢复。
上坟馍
合阳民间清明节的上坟馍称为“盘龙儿馍”(龙,方言读“yóng”)。馍的顶端盘一条小龙,意谓自己是龙的传人。县北梁山脚下的人们还蒸一种“龙窝馍”。馍顶一条大龙,环绕几条小龙,寓意祖先保佑后辈人丁兴旺。洽川人传说,帝喾的一个妃子简狄在河边洗浴时吞食玄鸟(燕子)蛋,生下契(xiè),后来成为商族的祖先。因此洽川人过清明节要蒸“燕姐子馍”。馍顶是一只燕子,周围环绕数枚鸟蛋,用这种方式来纪念祖先,同时传承“玄鸟生商”的神话。
可惜在一切都追求快节奏的今天,没有人愿意受麻烦去蒸这种有文化内涵的上坟馍,买两样糕点就顶替上坟馍了。
上坟
过去的人们上坟前在烧纸上用打纸橛打出铜钱印痕,还要留出几张不打印痕的作为“记坟纸”。上坟时一定要领上孩子,到坟地先给孩子讲清这是哪位先人的坟墓,再让孩子在墓顶压上一张记坟纸,表示这家后继有人,已给先人上过坟了。大人还要为每个孩子煮一个鸡蛋,等到在坟前烧纸叩头后,让孩子把熟鸡蛋从墓顶往下滚。谁的鸡蛋滚得远,说明谁的福气大。孩子跑了一段路,也有点饿了,这个鸡蛋正好用来补充些能量。
如今的孩子学业繁忙,清明节未必能回来跟大人去上坟。再加上各种好吃的天天不断,谁还在乎清明节那个熟鸡蛋!小小鸡蛋中所蕴含的隆重的仪式感,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以前清明节上坟还要吃凉面。将擀薄切细的面条在锅里煮熟捞出,摊在案板上晾凉。上坟前装碗时讲究一定要装饱,而且碗边还要吊得絮絮拉拉,表示家中不缺粮食。还要取一撮放在窗台上风干,以备将来治小儿积食。但年轻媳妇怕动手擀细面。当婆婆的当然知道清明节上坟和晌午饭全家要吃凉面,但自己年龄大了,擀不动了,只好任由儿媳妇随便做点什么,填饱肚子了事,于是清明节吃凉面的寒食遗俗也便随之消失了。
上坟回来时还要在地里挖几棵根叶齐全的麦苗,到家后摆在土地爷神龛的台沿上,向土地神(在家宅神中居于首位,是农耕文明的象征)汇报“我们今日寻根问祖去了”,同时表达对土地神的尊敬。
跳河节
在合阳金水沟畔与黄河边上的一些村庄,有个“跳河节”。从时间与活动形式分析,应该是上巳节的合阳民间版。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到水边洗浴,以祈求幸福,祓除不祥,古代称之为“祓禊”;后来文人也参与其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直抒胸臆。书圣王羲之在活动之后留下了书法瑰宝《兰亭集序》,传为千秋佳话。
合阳的金水发源于县北的梁山,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县境,汇入黄河。水流虽说不大,但清澈可爱。黄河的干流直至20世纪60年代,还是靠西塬南流,合阳塬畔村庄的人们下个大坡便到了河边。农历三月初已到清明时节,金水与黄河边村庄里的妇女和孩子(男人不参与)便三五相约来到水边洗浴。让寒冷囚禁数月的大姑娘小媳妇得到了解放,在满眼绿色的田野上呼吸着春日清新的空气,晒着暖暖的太阳,心旷神怡,欢声笑语回荡在沟谷间。洗手、洗脸、洗脚之后,取出随身携带的油花子馍(俗称“土地爷拐拐”),不光自己吃,还要掰些小块扔进水中祭祀河神,希望河神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四季平安。
对于旱塬上的合阳农村妇女来说,这种“跳河节”也应该如当年书圣的兰亭雅集一样,“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妇女孩子在河边洗罢上塬,还要绕到自家的陵地里,掰一些油花馍扔在先人坟前,口中念念有词:“左转三匝,右转三匝。把病移到柏树底下。”然后摘下一片柏树叶,别在头上或纽环上。这是在祈求得到大自然神灵的保护(河神)之后,再得到祖先的护佑。
合阳民间的清明民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着对祖先(帝喾,先人)的尊崇,对志士仁人(介子推)的纪念,寄托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跳河节),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是新时期农村文化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