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大荔县文化“非遗”:羌白镇阿寿村“新丽刺绣非遗工坊”的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3-21 15:15:42

3月20日,一群摄影爱好者踏入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将镜头对准了由民间刺绣传承人王新丽创办的“新丽刺绣非遗工坊”。王新丽对刺绣饱含深情,在县文化馆的悉心指导下,她于工坊内组建了一支15人的老中青三代刺绣队伍。此时,队员们正专注忙碌地为客户加工绣品。

据了解,在过去的五年时光里,这支队伍齐心协力,共完成了万余件刺绣作品。这些精美的绣品,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如灵动的使者般,销往祖国各地,成功将刺绣打造成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王新丽与刺绣的深厚缘分,在羌白镇一带广为人知。

王新丽家的刺绣技艺,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在岁月的流转中代代相传。她娓娓道来,家族四代人皆与刺绣结下不解之缘。奶奶将技艺倾囊传授给姑姑,外婆耐心教导妈妈,而妈妈和姑姑又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她。如今,她又把对刺绣的热爱与精湛技艺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王新丽感慨地说:“刺绣,早已成为我们家族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春节、元宵节以及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佳节,在大荔县阿寿村热闹欢腾的闹社火队伍中,总能看到身姿俊美的村姑们表演充满神秘色彩的花苫鼓。在“蹡咚蹡咚”富有韵律的鼓点中,她们如彩蝶般轻盈起舞。而其中最夺人眼球的,便是她们身上刺绣精美的服饰。大荔刺绣工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独特的魅力在各类表演中脱颖而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先民们质朴的情感与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如今,刺绣在当地的用途极为广泛。每逢村里有喜事,门头上便会悬挂起各式各样精巧的绣品,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门彩”。王新丽微笑着说:“挂上这门彩,就感觉能给家里带来好运气。”正因如此,当地村民一有闲暇,便会自发地聚在一起,热烈探讨刺绣技巧,精心制作绣品。

然而,刺绣绝非易事,其中的艰辛唯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切体会。这着实是一项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苦差事,仅靠一时的热情远远不够。有时,长时间的劳作会让王新丽感到无比枯燥,尤其是不小心扎到手指头时,钻心的疼痛袭来,她也只能默默忍受。但每当她看到一件件精美的绣品诞生,想到自己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有了意义。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王新丽对刺绣传承那份执着与眷恋。

通讯员:李世居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