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悄然兴起 你会买吗?
所谓“剩菜盲盒”,就是餐饮商家将临期或当日打烊前未售完的食品,以随机组合搭配成“盲盒”形式卖给消费者,因其被贴上“省钱、有趣、环保”的标签而受到年轻人追捧。
继玩具、文具、美妆等盲盒品类之后,食品界也刮起了“剩菜盲盒”风潮。
3月10日20时,在曲江智慧大厦上班的常雪妮快步走向附近的便利店。她的手机屏幕亮起“取货码”提醒,店员递来的牛皮纸袋里,两个三明治、一份牛奶吐司、一个半熟芝士甜点——这些原价近50元的甜品组合,她只花了11.9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常雪妮一样,选择这样的消费形式,而此类产品被他们称为“剩菜盲盒”。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西安剩菜盲盒”,可以看到9079篇笔记,很多人以“开箱测评”形式分享“战果”:有人花11.9元买到标价31.9元的面包盲盒,感慨物超所值;有人吐槽食品不够新鲜而“踩雷”的经历;也有人吐槽“重复率高”,曾连续三天抽到同款三明治。
目前,“剩菜盲盒”主要在第三方平台上销售。平台会先推广概念并邀请餐饮商家入驻,整合提供“剩菜盲盒”的餐饮店后,再链接给消费者。顾客在线上预约,到线下门店自取,平台则通过流量和佣金获取收益。
记者搜索某“剩菜盲盒”小程序看到,目前已有59位好友使用过。根据定位,3公里内支持“剩菜盲盒”销售的店家有11家,覆盖面包店、便利店等类别。从小程序里的地图能看出,西安范围内销售“剩菜盲盒”的商家至少有数百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剩菜盲盒”创造了多方共赢——商家将损耗成本转化为边际收益,消费者获得高性价比商品,同时减少了食物浪费。
在朱雀路商圈经营烘焙坊的杨帆,最近将每日盲盒配额从5份增加到10份。“我们当天没售完的面包要进行销毁,‘剩菜盲盒’在避免食物浪费的同时,店铺也可以获取一定收益。”她透露,以前可能每天要扔掉价值300元左右的糕点,现在能回收100元左右的成本。
不过,杨帆也面临新的困扰,有顾客质疑临期食品的安全性,“其实这些面包都是当天制作的,仍在最佳食用期内。”杨帆说。
针对部分消费者的担忧,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剩菜盲盒”消费提示:注意食品种类;注意贮存环境;注意保质日期;注意商家信誉。同时呼吁“剩菜盲盒”经营者,务必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明确必要信息,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售后服务;不得违背公平交易原则,实施饥饿营销、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尽管是盲盒形式,消费者仍有权利知晓食物的基本信息,如制作时间、保质期、主要食材、储存条件等。若商家拒绝提供,消费者应谨慎购买。”陕西明乐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宝丽建议,在接收“剩菜盲盒”后,消费者务必及时检查食物状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照片、购买凭证、聊天记录等,以便在必要时维护自身权益。
记者 石喻涵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