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布鞋伴我“远行”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一针一线缝制的“千层底”舒适透气,被不少人“偏爱”。程文选作为渭南返乡创业大潮中的一员,他带着内心深处浓厚的乡情乡绪回到家乡,让传统手工布鞋走出了一条传承创新的新路子,奏响了渭南乡村振兴曲,唱出了村美民富歌。
传统的方口黑布鞋、憨态可掬的虎头鞋、色彩艳丽的绣花鞋……在渭南高新区龙背村的陕西秦艺布鞋厂的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款式的传统布鞋。提起回乡创业的点滴,龙背村土生土长的程文选打开了话匣子。
“我曾经的梦想就是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没事的时候游历山川,走遍四方。直到七年前我回到家乡,母亲给我递过一双布鞋,看着母亲粗糙的手,我突然明白了‘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我决定留在家乡。”
程文选告诉记者,今年他40岁了,以前在外地一家国企从事机械维修工作,后来因家中父母上了年纪,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于是2016年,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我当时选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养猪,另一个是做布鞋。在外漂泊的那几年,最怀念的就是我妈做的臊子面和布鞋”程文选说,他对农村的人和物都有情结,就像布鞋,承载了满满的乡愁,小时候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布鞋,特别透气舒服,而且布鞋不用操心保质期的问题,更容易上手,所以他选择做布鞋。
说干就干,龙背村每家每户的老人几乎都会做“千层底”,而且手艺都很好,所以程文选与家人商量后,他把做鞋的材料准备好,给村上做过布鞋的姨、婶,让她们手工制作,十天左右20多双鞋就做好了,他把鞋放在网上买,很快就都买完了,这次试水很成功,坚定了程文选做布鞋,开鞋厂的信心。
2020年他买了机器和材料,开始设计布鞋品类,并注册“秦艺布鞋”的品牌,用积累多年的十几万块钱置办设备、购买原材料,聘请村里人和周边村的村民制作布鞋。
梦想很美好,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程文选创业初期跑订单,处处碰壁,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他并没有气馁,他调整思路,顺应时代潮流,拓宽营销思路,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并行,打开了市场。
他将消费群体定位在30岁到45岁之间,主打布鞋的舒适性和透气性。他在村里搜集了很多鞋样,并不断在网上学习,再结合销售情况,去除了花哨样式,以传统方口鞋、圆口鞋和松紧鞋为主,让布鞋真正回归自然纯朴。传统手工布鞋通过淘宝、拼多多、快手、抖音直播等销售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随著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增加制作布鞋的手艺人,程文选先后聘请当地群众近百余人,现有10名固定工人,计件工80多人,年龄从20多岁至80多岁,只要能干活,他都给发工资。这样不仅解决了村里老人、妇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做一双鞋底的手工费是10块钱左右。一般情况下,一名老人或者妇女利用闲暇时间一个月可以赚1000元左右,在工厂工作,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去年仅上半年就销售了将近2万双,全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工资支出大概70万元。”程文选说,目前通过网上销售,布鞋卖到全国各地,今年有望突破4万双。他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贡献光和热。
“以前家门口不好找活,自从有了这个鞋厂,我们一个月大概能挣2000元,不出村、能顾家,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更滋润了。”村民王阿姨说到。
据了解,自2016年投产以来,程文选创办的“秦艺布鞋”不仅带动了周边200多名妇女与老人的就业增收,还为她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2022年,程文选被市人社局评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带头人”。如今,秦艺布鞋的影响力已辐射至龙背、信义、新市、固市、原上等多个乡镇,乃至整个渭南市区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针针有情义,线线含祝福”。纯手工的布鞋制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心力,每一针、每一线都是传统文化的传递以及传统手艺的传承,程文选告诉记者,星光纵然微弱,也能照亮一隅。他有一个小小心愿,就是让布鞋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带着他的梦想不断“远行”。
记者:张莹 陈昕
编辑:高杏
初审:王长江
终审:田华荣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