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老手艺人——剃头匠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职业,历史悠久,也曾和渭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门老手艺已经渐渐远离人群,挣扎在传承与消失的边缘。
高塘镇每逢五、九赶集,王宽余老人逢会必到
8月3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九,也是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赶集的日子。 这一天,天气高温又闷热,虽是“赶集”的日子,街道上过往的人稀少。在高塘镇原药厂十字西南角电杆下,72岁的剃头匠王宽余老人在搭建的简易篷布下,和往常一样摆着地摊,耐心地等待着顾客。
剃头刮脸前先要用烧热的水洗头润须
上午11点,一老人前来剃头。“开张了!”王宽余老人说,这是今天第一单生意。
在剃头之前,王宽余老人把剃刀在“荡刀布”上来回蹭一蹭。“这样刀口就锋利了。”王宽余老人说。
“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剃头刮脸,看上去小事一桩,做起来可是件技术活儿,尤其是给老人刮脸,更是不容易。
剃头
王宽余高塘镇二合村人,老人一家三代学剃头,他的手艺从父亲那里传下来。14岁学剃头,18、9岁出摊,曾骑着自行车转村子剃头,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一干就是50多年。他的手法精准细致,拿捏到位,深得老顾客的喜欢。
王宽余老人干起活来一丝不苟
时而有车辆从身边驶过,王宽余老人专注不受打扰
用热水润胡子
刮胡子
十几分钟,头就剃完了
付钱
剃完头,老人从兜里掏出20元给了王宽余。王宽余掏出钱包给老人找回13元。原来,剃头包括了理发、 刮脸,这一套全部也就只要7元钱。
王宽余掏出钱包取零钱
环顾四周,王宽余老人剃头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把老旧木凳子,一个铜脸盆和一个铜锅,还有带着木架子的煤球炉子,煤球炉子是用来给顾客热水的。
王宽余老人剃头用的全部“家当”
“这把木凳子已经有100多年了,是从我爷手里传下来的。”王宽余老人说,从5毛钱到现在5元、7元剃一个头,看似价钱变高了,其实剃头的人越来越少了,干我们这一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王宽余老人感叹道:“ 十几年前和我一块在这里剃头的有4、5个剃头匠,现在,他们有的人已经去世了,有的人因为上了年纪做不了了,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问到他有没有想过放弃,他笑着说:“我那些老顾客,就爱我这手艺。为了他们,我也能坚持。再说,干一行为一行,我也喜欢做这个。”
可是,人终会老去,剃头匠这门老手艺到了王宽余这里就没有了传承,他说:“年轻人都不想吃这个苦,我们也能理解,毕竟这个活儿不赚钱。”
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匠无论手艺如何精湛,终究无法和前卫时髦的理发店相抗衡。时过境迁,年轻人都喜欢新式发型,追求时尚、休闲。剃头已经不再是剪短那么纯粹了,老式剃头匠正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生活中的我们,仍然需要“剃头”。
记者:王长江|图文报道
编辑:张祯
初审:王长江
终审:田华荣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