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90后”小伙秦天琪的冬枣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4-07-31 12:32:47

秦天琪种植的钢架棉被大棚冬枣成熟了,因其品质好,深受客户青睐。

“我种植冬枣的核心理念在于科学种田,致力于提升品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唯有如此,农民方可盈利,我们的冬枣品质方能更优。”“90 后”小伙秦天琪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钢架棉被大棚冬枣每斤卖到20元。”秦天琪说,一棚按照3000-4000斤产量,一棚收入6万-8万元。

时下,正是钢架棉被大棚冬枣成熟上市季。7月14日,记者在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的大棚中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90后”小伙秦天琪正在自家冬枣棚里查看冬枣成熟情况。

钢架棉被大棚冬枣7月份已经上市销售

遥想 10 年前刚返乡创业的秦天琪,或许难以料到如今的自己能够底气十足地宣称:“我种的冬枣出类拔萃。”自今年 5 月 10 日起,秦天琪家的温室大棚冬枣已经“错峰登场”,每公斤售价高达300多元,且迅速销售一空。“今年我种植各种大棚冬枣20棚,30余亩地。”秦天琪告诉记者,按照今年的产量和价格,预计纯收入能在80万-90万元。

“要想冬枣收成好,田间管理是关键。”秦天琪说。

2014年,秦天琪回归老家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投身于种植冬枣的行列。“我绝不能随波逐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种植方式,不懂技术那就去钻研。”秦天琪是个勤学好问之人,向专家虚心求教,与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切磋交流。彼时,村里种植冬枣大多搭建的是冷棚,仅能发挥防雨的功效。

温室大棚冬枣早已卖完,秦天琪向记者介绍他温室大棚里的“自动喷淋”技术。

秦天琪向记者展示冬枣大棚手机 APP智能管理系统

在专家的提议与指导下,秦天琪毅然建起了钢架大棚。秦天琪亦是个吃苦耐劳之人,为了更精准地把控棚内温度,每天有九个多小时他都坚守在冬枣大棚中,随时监测温度,为了观测夜间温度,往往晚上十点多才归家。秦天琪还是个紧跟科技步伐之人,自 2019 年起,他对温室大棚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栽植技术,引入物联网“小喇叭”以及“智能环境监测仪”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了土壤、病虫害监测等的自动化控制。在家中随时打开手机 APP 就能洞悉冬枣的生长态势,动动手指就能调控空调、升降棉被、开关风口,再也不必为了监测温度在棚内长时间逗留。自此,冬枣“入住”了全自动的空调房。

秦天琪种植的冬枣“入住”了全自动的空调房

“原先村里搭建的冷棚,冬枣到十月份才成熟,基本上一个月左右就销售完毕。现今,我们拥有日光温室大棚、钢架棉被大棚,还安装了空调,通过物理升温,能够加速果树的生长周期。你瞧,如今冬枣基本上五月初便开始上市,差不多能一直销售到年前。不但延长了货架期,而且无论是口感还是果品,品质都比往昔更胜一筹,商品率大幅提高。”秦天琪的不懈努力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建设的温室冬枣省级精品示范园

满怀热忱,扎根乡土,94年出生的秦天琪,而立之年的他已成为村里的致富“领路人”,他凭借科学种植的理念引领着村里的种植户们共同增收致富。目前,伏坡村以冬枣为主导产业,建立了温室冬枣省级精品示范园,园区温室大棚61个,分散温室大棚208个,钢架棉被棚1500亩,年产冬枣150万公斤,产值3千万元,连续三年人均收入16050元。

如今,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已成为大荔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在安仁镇、范家镇的引领下,大荔县全县冬枣种植面积达 42 万亩,其中设施化栽培 40 万亩,规模位列全国之首,冬枣年产量超 50 万吨、产值逾 70 亿元,枣业人均纯收入在农民经营性收入中占比过半。冬枣产业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枣农们的齐心协力,更少不了像秦天琪这般的“新农人”。

记者:武玲|文 王长江|摄影

编辑:张祯

初审:王长江

终审:田华荣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