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渭南:育良种 田丰饶 粮满仓

发布时间:2024-05-31 15:34:43
渭南:育良种 田丰饶 粮满仓

日前 随着收割机的轰鸣

潼关县小麦正式开镰收割

在秦东镇港口社区的麦田里

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于广袤的麦田间

金黄的麦粒如数归仓

这也标志着

渭南市乃至陕西省大面积麦收

由东向西陆续开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作为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陕西唯一的粮食调出市,渭南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高度自觉,扛起责任担当,心系民生福祉,增强忧患意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渭南市积极实施“五藏五保”战略,不断完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政治重任,印发了《渭南市全面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渭南市耕地保护激励暂行办法》《渭南市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方案》等,用“长牙齿”的硬举措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95.8万亩,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面积478万亩。

藏粮于技育良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渭南市下力气推进种业创新,加快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步伐,加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我市自主研发的“渭麦9号”获得国家专利认定,示范田平均亩产601.6公斤。华阴市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小麦制种大县。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795.2万亩,总产258.18万吨,总产连续4年稳居陕西省第一。 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达到445.45万亩,预计总产量130万吨以上,占全省的30%。

 近年来,渭南市共推广优质粮食品种200多个,共建立农作物品种试验基地10个,面积1000亩以上,常年展示品种400余个。全市先后推广玉米品种231个,小麦品种204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藏粮于地建好田

这几天,富平县流曲镇流曲村鸿源家庭农场主田忠强十分高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自家过去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如今成为了千亩高产田,今年每亩小麦产量预估每亩在600到700公斤,比以前一亩地要增加150到200公斤。

近年来,渭南市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强化政策支撑,坚持把提高农田建设质量作为头等大事要事抓细抓紧抓实,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各项要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多万亩,同时规划在富平、蒲城、大荔等县市打造规模化“吨良田”40万亩,辐射规模化“吨良田”面积达到150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7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达到250万吨以上。

科技种田促丰收

粮食要丰收,良种良田良技缺一不可。近年来,渭南市还积极调度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种粮群众提供最及时最全面的技术服务。在全市范围建立起了由各县市区处级领导带队、市级农技干部包镇、县级农技干部包村的农帮扶工作体系。从春耕生产到测土配肥,从灌溉除草到一喷三防及时提供农技服务。

农业机械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基础。今年“三夏”期间,渭南市将投入农机具6万余台,烘干机183台,日处理能力1.8万吨,组织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82个、服务保障队31个。

近年来,渭南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机械化,以提高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主要内容,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利用为重点环节,全市推进全流程机械化智慧化生产,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5%,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机数量达到70多万台套,农机保有量全省第一,从耕、种、收,实现全流程托管,农机服务已经遍布粮食生产各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渭南市还逐渐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转变,建设了全市智慧农机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流通、维修、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如今用“北斗”种地,无人机打药施肥已经成为渭南农民的新时尚,也成为了粮食生产增产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这不仅是对粮食安全的深刻洞察,也为渭南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贯彻这一重要理念,确保粮食安全,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加强种业创新

种子是农业的起点,要加大投入研发,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以满足不同生态区域和种植制度的需求。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在水利设施、土壤改良、道路建设等方面进行投入,确保农田具备良好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024年计划改造盐碱地46.2万亩,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新增补充耕地8000亩以上。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进一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农机服务,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推广到田间地头。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示范引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建立粮食储备和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确保在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等情况下,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来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的监测和调控,防止粮食价格大起大落。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通过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耕地丰饶肥沃,粮食仓满库盈。目标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关键还在落实。让我们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确保粮食生产方面全力以赴,再接再厉,在守牢粮食安全的考试中交出一份圆满的渭南答卷。


稿件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王娇

复审:张涛

终审:陈伟

编辑:方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