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推动生态环境修复 确保秦岭美景永驻 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夯实保护责任,抓排查、强治理,重保护、建机制,全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连日来,在华州区西铁华山石料供应站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点位,工人师傅们顶着烈日正在进行治理作业。据了解,该治理点位总投资750万元,通过危岩清理,修建挡墙,排水渠,覆土、植树、植草绿化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措施。现在苗木长势喜人,昔日矿山展露新颜。
华州区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干部 曹毅:“西铁矿山恢复治理点位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九月份全面完工。目前全区27个点位中23个点位已得到有效治理,剩余点位于年底全面完工。”
据了解,华州区需治理点位共27处。共计2686亩。按照专家建议,10处为自然恢复,17处为人工治理点位,目前,已累计完成23处治理工作,治理2100余亩,占全区需治理面积78%以上。
东桐峪位于潼关县桐峪镇,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无序开采,对东桐峪峪道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潼关县于2022年实施东桐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投资1129万元,累计完成河道整理整平32500平方米,完成各类拦渣挡墙排洪渠2900余米,完成绿化面积37602平方米,沟道及道路两侧植树绿化8000余株,崩塌治理工程完成崩积物危岩清理350立方米。目前,工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
潼关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股股长 汤春兴:“下半年,咱们预计实施省市级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资源部下发20余个可工程治理图斑进行生态治理,预计2024年的年底完成治理任务。”
据了解,从2018年开始,潼关县自然资源系统先后投入治理资金约3900余万元,共实施人工治理5处,累计恢复治理生态面积3000余亩。
今年上半年,全市紧盯秦岭“五乱”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排查整治,《2023年陕西省秦岭突出问题动态台账》涉及我市的31个问题中,已整改完成18个,秦岭区域67处历史遗留露天采石矿山已基本完成治理。上半年完成秦岭区域营造林8.09万亩,坚决控制松材线虫病“零发生”。实行网格化管理“周报表”制度,不断加密四级网格员日常检查频次,183名四级网格员激活率始终保持在100%。完成“三区一带”勘界立标任务,划定保护范围1402.91平方公里。同时,我市还常态化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志愿行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秦岭、爱护秦岭的浓厚氛围。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记者:韩爽 潼关融媒:廖泽瑞
编辑:李辉
审核:张涛
终审:赵永彬
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