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标杆微广播剧创作研讨会召开 集思广益讲好渭南故事

2017-07-09 15:55:23 来源:华山网

渭南标杆微广播剧创作研讨会暨殷满仓剧作集《花的声音》首发式在渭南非遗传习馆举行

华山网讯(记者王长江/图文)7月7日下午,渭南标杆微广播剧创作研讨会暨殷满仓剧作集《花的声音》首发式在渭南非遗传习馆举行,李康美、李光、王旺山、祁吉寿、路树军、徐喆、赵芜泉、郭巍、蔡静波、徐红林、任葆华、闵荣波、惠卫东等来自渭南文化界专家学者就如何创作好微广播剧,讲好渭南故事座谈交流

《花的声音》作为一本剧作集收录了该书作者殷满仓,近三四年来主创的20多个微广播剧,其中《迟开的野山菊》、《永远的老腔》、《汉太尉杨震》等剧作或是弘扬大爱大善大美的人间真情,或是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讴歌基层文化干部和民间艺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守,或是倡导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政清廉的为官之道,均被列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先后获得了第十三届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金奖、银奖、陕西广播电视文艺类一等奖、陕西广播电视金鹿奖以及陕西省委宣传部思想文化创新奖。作品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陕西广播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广播电台播出,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广播报》、《陕西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荔枝、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等多家播出平台进行了广泛传播的,通过微广播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传递出了社会正能量,达到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大众情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之目的。

作家殷满仓

在研讨会上殷满仓表示,他正在全力实施百集系列微广播剧《渭南标杆》项目,目前已完成数十部(集)的剧本协调和创作。“渭南标杆”是渭南市委宣传部于2014年开展的一项宣传活动,已经成为渭南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品牌。《渭南标杆》百集系列微广播剧作品以“渭南标杆”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为题材,通过微广播剧的形式宣传渭南标杆,传递渭南声音,传播渭南正能量。

      当天,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纷纷对殷满仓剧作集以及今后“渭南标杆”微广播剧的创作进行了发言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家殷满仓还向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培训学校赠送了新书《花开的声音》。

相关链接:

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录:

祁吉寿(文化学者、作家):殷满仓总在不断的华丽转身


殷满仓上的是警校,却从事的是新闻工作,后来又不断创作出许多文学作品。他的经历就像是一次次华丽转身,而且每一次都很成功。《花开的声音》书名很有诗意,只有心有灵犀的人才能听到,殷满仓是一个心有灵犀的人。他的创作有三个特点。其一,善于捕捉梳理。作品中提及的渭南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名人,其实也是渭南历史的回声。其二,善于观察和发现。殷满仓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传递的都是一种正能量,讴歌的是真善美。其三,勇于创新。他的广播剧创作形式,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现在社会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看长篇巨著。而广播剧具有小篇幅、大格局、短时间、影响深的特点,通俗易懂,符合了大众的文化需求。

徐喆(渭南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花开的声音》传递的是渭南精神


文学创作通常是强者端的饭碗,因为它好听不好做,这一碗饭不好吃。殷满仓的骨子里有着蒲城汉子的韧性,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有一位名人说过,在你立足的地方挖下去,就会有清泉流出。《花开的声音》就好比一眼井,殷满仓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清泉的挖掘者。这部剧作集不仅是一股清澈的泉水,而且是带着热度的温泉。他的作品多为渭南历代名人立传,据满仓先生讲,他要将没有写进作品的渭南历代名人通过广播剧的形式继续写下去,这种情怀与雄心令人敬佩。渭南文化底蕴丰富,人杰地灵,历史名人往往是支撑一个地域的精神名片。他用广播剧的形式传递渭南声音,这让我想起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相信,满仓先生的广播剧作品也会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对提升渭南的知名度、传播渭南声音,引领渭南精神,起到积极的影响。

赵芜泉(作家、摄影艺术家):《花开的声音》是一种正义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体现在“声音”两个字上,传播的是一种乡土声音、非常接地气的声音,是文学律动的声音,是广播剧艺术样态旗帜飘动的声音,殷满仓就是东府甚至陕西广播剧创作的旗帜。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看起来、听起来非常亲切、朴实,也非常令人感动。另外,《花开的声音》也是一种正义的声音,是触动人心、震动良知的声音,是向社会发出一种呼唤正能量的声音。这恰恰符合了殷满仓身上所具有的气节和情结。

郭巍(文化学者、白居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殷满仓是一个执着的创作者


《花开的声音》这部书,我既感觉陌生、惊讶,同时又似曾相识。因为,四年前,满仓同志到我办公室说正在以合阳县凹面女为素材创作广播剧,让我给广播剧题一首开场诗。随后的几年间,他有几部剧作都会念给我听,我不以为然。当时我在想:“这前面创作过几本散文集、通讯集,好端端的又创作啥广播剧,总有种大炮打苍蝇的感觉。”说实话,我当时没看好广播剧这种题材。没想到,几年后的今天,满仓先生竟然有30万字的作品成书呈现出来了,这不得不令人惊诧。我有一种深刻的感受:满仓同志那份投入、那份执着,非常人所能比。这让我想起央视一则公益广告:国家平台,造就国家品牌。而满仓同志恰好在渭南广播电台当总编,所以可以这样比喻:广播平台,创造了满仓的广播剧品牌。

路树军(渭南市作协顾问、作家、诗人):《花开的声音》取材很有意义


2014年左右,满仓同志开始创作广播剧《迟开的野山菊》,我记得当时跟满仓同志随口说了一句:凹面女非常适合做广播剧。没想到他的这部作品后来在中央台播出还获了大奖。接下来,《永远的老腔》这个作品,满仓同志下了大功夫,到华阴去了好多次,不容易。现在,我觉得满仓以“渭南标杆”作为题材创作微广播剧,这个策划和构思很有意义。渭南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只要认真发掘,肯定能创造出更多我们自己的东西来。

蔡静波(渭南市作协副主席、渭南师范学院文学博士、教授):遵循历史事实和创作形式多样化


《花开的声音》剧作集的第一部分不少是以渭南历史文化名人为素材的,我个人对满仓同志利用文艺作品宣传渭南历史文化名人的目标的创作计划表示非常赞同。这对宣传渭南是功不可没的好事,我希望他能坚持下去。有两个建议:第一,如果满仓同志后面要继续做渭南历史人物的相关创作,可以多做一些历史方面的基础工作。历史剧应遵循历史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再适当的艺术加工,避免出现误差。第二,几部微广播剧中出现“纪委”、“公安局”关键词,但是我个人觉得,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讲,也可用其他的形式结尾给听众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同样可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刘百宽(文化学者、原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花开的声音》章节布局很合理


满仓同志写了300万字的文章,《花开的声音》是他的第七部书,还获得了许多奖,这些成绩令人肃然起敬。《花开的声音》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广播剧,第二部分是微型广播剧,第三部分是创作心得和论文。整部书的布局很合理,它有三个特点:其一,素材具有广泛性。有五千年前的杜康造酒、东汉的王震、唐代的白居易、清代的王鼎再到现代的渭南标杆人物,好比是渭南的一部简史。其二,题材的多样性。此书从大的分类上讲是广播剧和微型广播剧,从小的分类来讲,每个章节各讲的是一个事物的阶段,具有连续剧的特点。其三,故事的曲折性。拿《一代名吏白居易》来讲,一共是五集三十八场,这就好比是五类故事,然后用三十八个小故事将全文贯穿起来,好比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故事非常曲折感人。一句建议就是,文学创作允许虚构,但是要记载史实的话,一定要忠于历史。

徐红林(渭南市作协副主席、诗人):新闻性和文学性要相适应


我个人觉得,搞新闻的人去搞创作文学,这两者会有所冲突。用新闻的思维去创作文学,这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不利的。满仓同志前几本书中都或多或少有新闻思维的痕迹,但是这一次广播剧的创作,的确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他用四五年的实践和默默耕耘,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路径。广播剧是一个综合艺术,包含音频、声效等,不单单只是文学。目前,满仓同志所处的这个环境,对他的广播剧创作十分有利。满仓同志的创新还在于通过“渭南标杆”的典型人物创作文艺作品,但一定要从新闻性里发掘文学性。

任葆华(渭南师范学院教授、文艺评论家):《花开的声音》充斥着渭南的元素和色彩


《花开的声音》充斥着渭南的元素和色彩,几乎所有的剧作讲的都是渭南故事。既有历史人物,又有现代人物。充满着一种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此书的服务意识比较强。有服务渭南、宣传渭南精神、渭南文化的意识。说到微广播剧“微”的含义,我以为是通过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进行传播,具有互动性、体验性、普及性和参与性等特点。这种“微”传播,能让更多的渭南故事走进人们的内心,唤起社会各阶层积极向善的道德力量。

闵荣波(《三贤文苑》主编):由衷钦佩满仓同志执着的创作精神


今天听了祁吉寿老师讲到殷满仓同志的经历,每次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这对我是一种领悟和深深的启发。满仓同志具有文人的气质与担当,干一行爱一行。过去做新闻工作,他把新闻工作做到了极致。现在又做的是广播,又将广播剧做得风生水起。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满仓同志能够静下心来,创作出这样一部厚厚的作品集,我感到震惊的同时,也为满仓同志执着的创作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用一首小诗表达此刻的心情:

立身闹市弃浮名,默默无闻勤笔耕。

胸罗万象结成戏,心载大千总关情。

野菊花开绽夙愿,雪莲独秀恰东风。

蹊径寻幽通胜域,艺林清韵报新声。

王旺山(一级编剧、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渭南市作协副主席)扎根沃土才能创作出艺术精品


作为戏剧文学,满仓从平面转型到广播剧创作非常自然。他入道很快,而且已渐入佳境。有三点建议供满仓参考:第一,在创作“渭南标杆”微广播剧时,处理好先进典型人物入戏的问题,要解决好真实性与艺术性问题;第二,考虑让名家为百集系列微剧创作一首主题歌。第三,微广播剧的创作上在出新出奇出巧上多做文章。

李康美(渭南市文联副主席、渭南市作协主席):微广播剧题材定位要准确


我和满仓是二十多年的朋友,他很敬业创作上很勤奋。对满仓的剧作集《花开的声音》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微广播剧内容丰富,既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集。但不是微广播剧的选材,不必强加让其成为微广播剧,否则,听众会觉得有断裂带。从艺术创作上来讲,写作手法属于选择,而区别于写作才华。微广播剧创作会运用到多种写作手法,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不可过于渲染。另外,要区分新闻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微广播剧在选择创作题材上要准确定位。

 

殷满仓,陕西蒲城人。高级记者,历任三级警司、记者、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社长、总编辑。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三三人才、文化名家、国家艺术科学专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发表文章300多万字,近百次获各类奖项,有多部作品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银奖,中国广播电视金鹿奖及优秀作品奖,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平台播出推送。出版有《心灵的历程》,《心灵的震撼》,《人在旅途》,《红红的枸杞子》,《心灵的抉择》,《生命的沉响》,《花开的声音》等作品集。

编辑:王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