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渭南走出的开国上将—张宗逊

来源:华山网

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张宗逊(左)和彭德怀在西北前线

这是一块孕育激情与希望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曾经狼烟四起,血雨腥风,也曾经凯歌高奏,红旗招展。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赤水支部干事会、陕西最早的党组织之一中共赤水特别支部在这里孕育;陕西最早的农民协会渭南东张村农民协会、陕西第一个苏维埃人民政权渭南崇凝区苏维埃政府也在这里诞生。在前仆后继的风雨岁月里,这里走出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位开国上将——张宗逊。

这就是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的渭南市临渭区,这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发源地,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名将张仁愿、北宋名相寇准都曾出生或居住在这里,素有“三贤故里”的美称。

1908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于渭南县赤水镇(今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淹头村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9月,天资聪颖的他在赤水职业学校读书时,受王尚德等革命者的影响,开始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5月,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协助团支部兴办“平民教育服务团”,建立农民协会,创办“教育促进会”。1926年2月,经党组织介绍,张宗逊考入黄埔军校,并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信念和人民解放事业而终生奋斗的革命生涯和戎马生涯。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组织和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平时期,他刻苦钻研现代军事科学,在指导全军部队、院校教育训练和后勤保障工作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宗逊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1927年9月,在夺取长沙的战斗中,张宗逊率领的连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初步展露了指挥作战和管理部队的军事才干,受到毛泽东的关注。三湾改编后,他调到特务连任副连长。担负毛泽东的贴身警卫。1928年,朱、毛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张宗逊任第四军的一名连长,成为“我军创始阶段的少数几个连长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张宗逊跟随贺龙师长率部转战于晋察冀绥地区。1938年10月,他率部从晋西北地区进入晋察冀边区,在滑石片地区全歼日军一〇九师团的蚋野大队,毙敌大队长以下官兵700余人。1940年6月,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他指挥所部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在晋北米峪镇及其以北地区歼灭日军村上大队76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1945年8月,张宗逊任爷台山反击战南线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同政治委员习仲勋一起,指挥了爷台山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进犯延安的阴谋,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奉命转入外线作战,张宗逊又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宜川、黄龙、西府、陇东等战役,将胡宗南的重兵集团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我军在中原、山东、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

在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张宗逊淡泊名利、鞠躬尽瘁,为共和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和军队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张宗逊波澜壮阔的一生,沉沉浮浮,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从没动摇。在毛泽东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时,张宗逊也受到了牵连,被免去了师长职务,派往红军大学学习。在周恩来的干预下,他被重新起用,率部参加了长征。1935年8月张宗逊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他坚信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中央,遭到张国焘的打击迫害。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同毛主席汇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宗逊被当做“反对突出政治”的急先锋,大会批,小会斗,林彪一伙并唆使一些人把张宗逊绑架到解放军测绘学院秘密关押4年,但他一直坚信是非总有一天会搞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作为总后勤部部长的张宗逊,负责指挥协调全军各大单位后勤抗震救灾工作,他随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第一时间赴灾区现场指挥,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灾区人民大力的支援。1978年2月,张宗逊不再担任军队领导工作,但他仍心系国防事业,他鼓励大儿子张新侠献身航天事业,为国家的振兴作贡献;他支持小儿子张又侠奔赴老山前线,冲锋陷阵,保卫国家边境安全。离休后,他经常为灾区人民捐献钱物,为老区希望小学资助经费,把一腔赤胆忠心毫不保留地献给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

一生戎马,纵横南北,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张宗逊舍小家、顾大家,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家是永远无法割舍的那份情怀。张宗逊从1925年冬季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到解放战争,一直没有回过家。1937年初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还说:革命把他从南方送回了家。然而,从晋绥抗战到保卫延安,他一直征战于家乡周围十多年,却始终没能回家看看。特别是澄合、荔北战役,就隔了条渭河,站在渭河岸边,就能望见河对面的家乡,然而心怀天下的将军还是把那份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

“潼长路上故乡天,滚滚黄河乘民船,回头不过瞬间事,屈指离乡已四年”。这是1928年张宗逊写给哥哥张宗适的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将军对故土的那份殷殷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两次回到故里淹头村。当得知家乡农村消息闭塞,他就协助生产队购置了广播扩音设备、购置了电视机。1984年,为了“渭华起义纪念馆”的建设立项,他积极支持,奔走呼吁,做了很多工作,在纪念馆的筹建过程中,他一直关注,并为起义烈士题词。1986年8月,是王尚德烈士牺牲40周年,张宗逊撰写了《纪念王尚德烈士》一文,以寄托哀思。当得知地方政府要为王尚德烈士举行纪念碑落成仪式时,他早早订购了车票,准备回家乡参加活动。但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懊悔不止,于是题词“王尚德烈士永垂青史”寄回。1988年,80岁高龄的张老将军最后一次踏上故土,回乡探亲,他不辞劳苦,察看了渭华起义纪念馆筹建情况,到王尚德烈士遇害处和王尚德烈士陵园拜谒,表达了他对渭华起义烈士和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张宗逊的一生,许多时候是与护卫党中央、毛泽东联系在一起,所以军史研究者雅称他为“禁卫上将”。

1998年9月14日,91岁的张宗逊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人民日报》对将军的革命生涯给予了高度评价:“张宗逊同志在战争年代舍生忘义,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在和平时期,他刻苦钻研现代军事科学,注重调查研究,为我军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张宗逊同志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卓越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铭记。(渭南旅游宣传组供稿)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