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文化渭南】合阳提线木偶戏:一线“提起”天下事

发布时间:2018-01-15 15:49:50

众所周知,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东府,东临黄河,北依梁山,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极为丰富,提线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合阳县提线木偶戏是我省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提线木偶戏在合阳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元素。

在合阳每逢大型庙会或者富裕人家的婚丧嫁娶,都会请上一台线戏班子,唱上几段,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吃踅面不看戏,不算到过合阳县”,在民俗专家史耀增的眼里,线戏已经成为合阳最知名的文化名片。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我国提线傀儡戏中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渊源十分久远,相传源于汉兴于唐,历经汉、魏、北齐、隋、唐、元、明、清各朝,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充满历史趣味的汉代传说,为木偶戏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到了唐代,提线木偶戏成为了宫廷戏剧,所以直到今天,合阳线戏的脸谱仍然延续着唐代的艺术特点。

提线木偶戏,合阳当地人称之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小戏。据悉,早在明末,合阳提线木偶戏就走出了关中,进入江苏苏州、扬州等地。清乾隆之后,达到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合阳县就有线戏班社70余个。

合阳线戏艺人都是由农民组成,这些“半农半戏”的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搭台唱戏,所以他们的地位并不像传统意识中的“戏子”一样身份卑微,他们都是进得祠堂的农民艺人。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二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多到二十余根的。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根据提线的长短,可分为低线木偶和高线木偶,早期的线戏舞台约15尺见方,为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一场戏一般由五人操控,六人伴奏,经过长期实践,线戏艺人摸索出巧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多种技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却又有浓厚的木偶特色。可以自然地作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等特技动作。

合阳线戏的唱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线腔的剧目十分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余本,最受欢迎的是"三箱二楼双钗"等。"三箱"指的是《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就是《谪仙楼》和《鸳鸯楼》,"双钗"是《金碗钗》和《双凤钗》。还有一部分艺人们即兴创作的线腔小戏,俗称"梢戏"。因为语言通俗上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线戏在发展过程中,驰名艺人辈出。仅以近现代为例,坐鼓板怀说戏的有王武汉(艺名“六八儿”)、杜进虎、颜喜牢等等。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每个人都能说五六十本戏,最多的可以说到一百多本,虽然已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所津津乐道。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党文辉老人唱了一辈子的线戏,有着70年的从艺经历,对线戏也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

党老先生说,由于合阳线戏为小戏种,要求一专多能,“说戏的”责任重大,一本戏中的生、旦戏由一个人包干,讲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因为唱腔激越,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合阳线戏不仅得到群众的喜爱,更是多次走出陕西甚至国外进行演出,1952年,线戏艺人魏天才、王忠绪等将全县优秀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阳晨光线剧社,也就是现在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前身。1955年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我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极高评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合阳提线木偶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九十年代,线戏剧团举步维艰,数月发出不工资,然而少数艺人因为热爱仍然选择了坚守,他们有的潜心学习创新剧目;有的搜寻古谱加以整理,有的自掏腰包置办道具进行群众公益演出,直到2006年,合阳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王宏民,合阳提线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同时也是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团长,有着40余年的从艺经历,他见证了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兴衰,更历经着合阳线戏的困顿与辉煌,那么合阳提线木偶戏经历了怎样的困境,又是怎样一步一走向新生,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带你走进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台前幕后,近距离感受提线木偶戏带给我们艺术魅力以及合阳线戏的发展变迁。

编辑:陈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