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文化渭南”枝繁叶茂——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7-12-17 10:11:15

本报记者程瑾 
  文化是城市的印记,经济发展因历史文化而活色生香。 
  2016年春晚舞台上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古老与现代相碰撞,以摇滚嫁接戏曲,嗨翻全场,也让作为华夏之根的渭南在全国名声大振; 
  今年11月初,著名演员张国立和歌手李玉刚现身华州区高塘镇,为北京电视台《非凡匠心Ⅱ》栏目录制华州皮影非遗专题节目,这也意味着华州皮影继华阴老腔之后也成为了渭南的又一“文化招牌”; 
  除了这些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以外,以富平陶艺、蒲城麦秆画、合阳面花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制作业等文化产业集群也在不断兴起,目前,全市共有富平陶艺村、华州皮影群等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蒲城兴文麦秆画等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渭南嘉和美术馆等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而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蒲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澄城尧头窑文化生态园区等文化项目的建设,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80家,较去年新增27家。前三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41亿元,同比增长27.5%。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98亿元,增长率为12.5%,文化产业增速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文化繁荣发展的盛景背后,凸显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使全市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文旅融合,新业态释放文化活力 
  “一个地区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项目的层次规模和效益,已成为衡量其转变发展方式成效大小的重要尺度。”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中,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支点,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展开政府工作报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渭南对这一朝阳产业的战略谋划、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和多角度的实践便一目了然,文旅融合,成为提及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我市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域文化旅游格局,同时厚植地方文化根脉,着力“文化进景区与文化造景”两个抓手,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擦亮渭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推进文化进景区——开发以蒲城桥陵、白水仓颉庙、韩城司马迁祠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以卤阳湖航空产业园为平台,以打造“空中寻根”、鸟瞰中华为核心,创新开发卤阳湖航空文化项目,筹备开发西部航天航空体育产业主题项目。挖掘开发历史古迹、人文遗存等文物古迹旅游,古城、古镇、古村落遗址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民艺资源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加快文化造景区——开发“朝山祭祖”“拜水溯源”“寻根谒圣”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以华山景区为依托,打造“华夏之根”文化景区项目;以黄河风情及关中东府民俗文化为主题,加快实施黄河金三角文化休闲景区;以渭北帝陵资源为依托,以盛唐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发建设“开元盛世”“传奇三皇”唐文化主题景区项目;用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将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我们正在制定《渭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带,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打造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市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文化是永恒的,文化与旅游相融,方能彰显山水宜居城、现代工业城、历史文化城的魅力,为渭南发展构筑了硬支撑。

项目带动,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是一大路径。 
  从渭南市军博园的建设到桃花源民俗园建成开放,从老街建设到洽川的莘国水城,从富平国际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到潼关古城景区项目建设,我市着眼于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突出项目带动,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了由“软实力”到“硬产业”的嬗变。 
  今年11月,我市参加了第七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签约3个项目共计37亿元。其中,富平县与深圳迪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达10亿元的全域旅游产业合作项目;卤阳湖管委会与赛马资本签订25亿元的卤阳湖产业园通航小镇项目协议;韩城市与广东锐丰公司签订总投资2亿元的演艺设备产业园项目。 
  此外,为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就拿韩城来说,韩城创新促进旅游业突破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1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创新和旅游创业。白水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总公司,用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本地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活用债券、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用全社会的资金投入白水旅游。 
  “我市加快出台《加快渭南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方式推介项目,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开发。对未上规模的文化企业,通过政策、资金、金融扶持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延伸产业链条,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对本身就是文化类的零散项目,进行归类打包,优化组合,促进其成为规上企业。”市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做大做强文化“旗舰”,随着文化项目在各地的落地,相信我市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将更加凸显。

品牌引领,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立足市场的前提下,我市坚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化聚集,进而提升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被誉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的渭南,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9人,省级项目96项,传承人70人,市级项目253项。努力培育非遗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已经涌现出了石灰窑水晶饼、秦源黑陶、临渭剪纸、临渭手工艺编织、渭北红提葡萄、蒲城兴文麦秆工艺等非遗文化产品。 
  此外,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也成为我市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着力点。韩城市政府投资近5亿元建立了韩城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设置“国际微影”“影像众创空间”“影像电商”“影像大数据”四大产能结构,规划建设主题旅游、多重餐饮、剧组酒店、微影经济、水中剧场等六大形态,在国内形成了中国微电影产业链内容集成中心,该项目的建成投用对引领全市乃至全省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创作精品迭出,也使渭南文化品牌在全国赢得了声誉。舞蹈《秦风鼓韵》获文化部盛世欢歌中国中老年文艺汇演金奖,《柳河湾的新娘》、《老腔晋京》等13部戏剧文学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秦腔现代戏《桥弯弯月圆圆》、《关中往事》等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五个一”工程奖,合作拍摄的《黄河九十九道弯》、《胡杨女人》等9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渭南文化品牌随之走红全国。 
  文化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可以预见,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提升,积蓄千百年的“文化之魂”必将通过文化产业大面积落地生根,继而枝繁叶茂。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