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走进合阳:探寻光伏扶贫新模式

来源:华山网

今天(12月6日)上午,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走进合阳县,省市媒体记者一起听取合阳县脱贫攻坚工作汇报,现场就有关脱贫问题进行提问,并实地走访探寻该县“政府+企业+村级电站+贫困户”的光伏产业扶贫新模式。

合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左俊在发布会上就合阳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向现场媒体记者作通报

合阳县辖11镇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村(社区),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社区)10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1444户76383人,其中深度贫困村(社区)3个,贫困发生率为11.7%。据合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左俊介绍,合阳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要务,把党政主官作为第一责任人,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发展产业,村村建园,光伏扶贫,“三变改革”,移民搬迁等具体措施,帮扶包联精准到户、扶志扶智精准到人、科技服务精准到田、基础设施精准到组。

“阳光”发电 开拓光伏产业扶贫新模式

合阳县王村镇北蔡村村级光伏发电站

走进合阳县王村镇北蔡村,一排排太阳能板(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在大棚之上。“这是今年新发展的设施冷棚,棚顶发电,棚里还能种一些蔬菜、瓜果等高效作物,实现农光互补。”北蔡村驻村第一书记解建军介绍。

棚顶发电,棚里种植蔬菜瓜果,既可增加群众收入,也可用于村级租赁土地费用支出,借“阳光”脱贫新模式

“村里的发展赶上了好机遇,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村级集体有了发展资金,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项目,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解建军说,村里的电站带动了100户贫困户,每户5000瓦,投资42500元,其中贴息贷款3万元,政府补助1万元,贫困户自筹2500元,连续收入20年,每年分红5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份产业四份收入(村集体4万元、贫困户每年分红5000元、务工性收入、棚下种植收入),为贫困户的脱贫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屋顶式电站,只要不是阴天下雨,房顶的这些“板子”就是村民的“摇钱树”

合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市确定的渭北光伏领跑者计划实施试点县。据合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左俊介绍,近年来,合阳县紧抓中省政策机遇,立足县城地形地貌特点和光热资源富集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银行扶持,贫困户参与,按照“政府+企业+贫困村+电站+贫困户”的光伏扶贫模式,总投资8亿元,集中实施104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建设。目前,已建成村级光伏电站19个,装机容量32兆瓦,带动32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每户年可增收5000元左右,可持续收入25年。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无劳力、无资金、无门路,缺少产业支撑的局面,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摘帽。

播改革之种 开“三变”之花 结致富之果

合阳县金峪镇沟北村,“三变”改革,给村里带来了新变化

初冬的合阳既干又冷,然而,走进合阳县金峪镇沟北村,却处处都能感受到一团改革激发的暖流。

沟北村村委会主任李存才向媒体记者介绍“三变改革”

沟北村村委会主任李存才介绍到,自2014年始,沟北村即开始自行摸索新时期农村农业更好的发展方式,村上相继成立了产业服务中心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农户自愿基础上,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到产业服务中心,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品种和板块,对村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经过几年努力,合作社服务社员216户,覆盖了村上所有发展农业产业的村民,全村形成了“红提、苹果、鲜桃、杂果”四大种植板块。

“以前的我只有5亩8分地,种地根本养活不了这一家人,只能靠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现如今,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土地流转后又分给我了15亩地。”今年39岁的王勇刚是沟北村的贫困户,家里每年的收入仅有6000元左右,他两个孩子每年的学费就要将近6000元,家中生活困难。自从沟北村“三变”改革以来,他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承包了15亩地,地里种的农作物以及肥料等都由村合作社先行垫资。“我用这20多亩地都种了红提,一亩每年能挣6000元,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逐步推进的“三变”改革给沟北村带来新变化。通村路、巷道全部实现硬化、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地下供排水管网相继贯通,村上建起了文化广场,环境越变越美,农民腰包更鼓了,集体更有实力了。

光伏产业扶贫、“三变改革”新机制、村村建园、移民搬迁等一系列亮点纷呈、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让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贫困户各显其能,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据合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左俊介绍,合阳县注重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融合在一起,全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扶贫大格局。全县上下形成了真脱贫、脱真贫的良好工作态势,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山网记者 郭彦辰/图文

编辑:郭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