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渭南鼓楼的今昔

来源:互联网

中国的钟鼓楼早在汉代就有,史书说那时候可是“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到了唐代直至清代变成“晨钟暮鼓”,并且在大中小城市普遍建设钟鼓楼。

钟鼓楼的正面—如今的军分区招待所大门(来源网络

钟鼓楼的背面(华山网记者马艾莉摄影)

钟鼓楼建在一座城的中心地带,就是让钟鼓发出的声音均匀传播,就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喇叭一样。渭南城鼓楼就在过去渭南县城中心,那里是县太爷办公的地方,鼓楼就是县衙的大门,现在变成了军分区招待所的大门。

按照明朝老县志记载,明代中期前,渭南钟鼓楼是分成两个楼,两座楼东西对峙,你敲钟,我击鼓,互不影响。不知是何原因,后来把两座楼拆掉,索性就拿县衙大门做鼓楼。

明朝中期有段时间,渭南鼓楼也就是个高高平台,下面是门洞,平台上面露天放着鼓和钟风吹雨洒。为何不盖楼?按照老县志的说法:县老爷想盖,还要盖得比较好,平台夯筑好,门洞打好,就等着建楼,老爷连工匠、木料都准备好了,可是有监察御史向上面参了一本,说渭南鼓楼要盖得很奢华,你们看他们搞的高大平台,太劳民伤财了。于是就此打住,鼓楼依旧是一个高高平台而已。

1566年渭华发生大地震,鼓楼平台被震倒,上级拨付了建设资金,不仅鼓楼平台得以重建,连上面宽五丈、进深三丈的谯楼也盖好了。

渭南鼓楼如何报时,县志没有记载,但清朝报钟鼓国家是有规范的。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定更和亮更报两次更,先击鼓定更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按照明代老县志记载,渭南鼓楼大钟是由泰宁宫铁钟搬迁而来。泰宁晨钟是渭南八景之一,泰宁铁钟铸造于金朝泰和六年(1206年),它声音洪亮,几十里外就能听到它的声音。当时政府机构看中这点,就把笨重的铁钟搬到鼓楼上面。

渭南鼓楼同治年间重修后,形式基本固定下来。城门重楼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南北两侧上额处分别题有“渭南县”和“具瞻”。南面两侧另刻“三秦要道、八省通衢”,这八个字是光绪初年渭南知县张国钧所写。

明代末期,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逐渐掌握了仿制钟表的技术。到了清代中期后许多富贵人家都有了钟表,钟鼓楼报时功能逐渐减弱。民国之后,渭南鼓楼钟鼓报时就彻底停止。

民国时候,渭南鼓楼变成县保安队驻扎地。我外公曾经自豪地说,他当年给县长背枪,就在鼓楼上住了三年。

1937年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断出动飞机轰炸西安、渭南等军事要地。为使群众作好防备,政府就将鼓楼的“泰宁宫”铁钟搬至县城墙东南角,每当敌机来袭,连续敲钟报警,让群众四散躲避。敌机过后,间断鸣钟解除警报。此后泰宁铁钟被遗留在城墙东南角。

1958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我父亲那年十三岁,也被动员去渭河边淘沙子,炼出一些黑不黑、灰不灰的东西。当时指挥部有人看中将近八百年历史的泰宁铁钟,于是众人齐心合力,将其砸成无数碎块,和所谓铁矿一起塞进土高炉。一阵袅袅青烟过后,昔日大铁钟变成一摊奇形异状怪物,泰宁晨钟自此就成了绝唱。

1957年渭南县政府重修了鼓楼,自此三十多年无人过问。风雨侵蚀,屋顶杂草丛生。1993年渭南军分区协同有关部门,投资七万元重修了鼓楼,面貌稍微得到一些改观。

编辑:马艾莉

0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登陆(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