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文化大荔的生动实践

2018-12-07 17:42:30 来源:渭南日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在大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块块核心价值观宣传牌,一幅幅孝亲敬老的感人画面,让“文化”这颗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阵地,打通了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无论你走在乡间还是穿梭在城区,荡气回肠的同州梆子,唤醒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符号;旧曲新调,唱出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旋律,“文化+”更是成为县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弦歌处处,城乡共飨,文化繁荣正在奏响“书香大荔、故事大荔、人文大荔、品质大荔”的华彩乐章。

强基固本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这两天,大荔县羌白镇的文化站长王杰忙得不亦乐乎,“这不是农闲了嘛,最近正招呼各村的文体专干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活跃村里的气氛。”正在匆忙走向镇文化馆的王杰激动地说。

要搁在以前,文化站长的工作清闲又舒坦,文化活动也就是逢年过节“老三样”。可在201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两份纲领性的文件,吹响了大荔文化振兴的号角。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抓的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一年全覆盖,两年大提升,三年创品牌的规划,打造以文化体育产业为龙头,以赛事经济业、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为支柱的文化体育产业体系。

近年来,随着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大荔县打造了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名校龙舟赛以及全国竞走锦标赛等品牌赛事,还有十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相继成功举办。机构网络、协会队伍、设施器材、体育赛事活动、美丽人民档案“五个全覆盖”逐步实现,“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街头赛事如火如荼。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让广大市民群众目不暇接,全民健身热情被点燃。

大荔在外知名人士,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回报家乡文化建设,在同州湖畔建成了书香浓郁的“培元书院”,并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而在丰图义仓,县图书馆分馆也已建成开放。全县建成了部门流动图书服务点18个,17个镇(街道)图书阅览室、27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和全县中小学校阅读活动常态化开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县17个镇(街道)建有功能设施健全、设备器材到位的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在文化执法中,大荔县根据省市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三查处”“三整治”“四提升”的要求,公布打击“三假”和新闻敲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举报方式,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在集中整治中累计走访基层群众和新闻宣传工作人员500多人次,搜集摸排线索21条,梳理归纳违规违法重点线索8条,行政处罚1起,立案1起,对4名媒体人进行约谈,并予以警告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大大提升了县域内的舆论环境。

如今,大荔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全部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达到100%,全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00多场次,“一元剧场”演出40余场,“四进零距工程”演出20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3264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服务宗旨。

兼容并蓄 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大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岁月流转为这里留下了丰图义仓、八鱼石墓群、沙苑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和天然美景。然而以前,这些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要么“养在深闺人未识”,要么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近年来,大荔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全域国家农业公园创建为纽带,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建景区、布节点、拓线路、促融合,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大荔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形成了一步一景观,一镇一景观,全域大公园的秀美风光。

今年“十一”黄金周,在历史文化古迹丰图义仓,一场祭仓祖、施百家粥的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参与,在这里追忆缅怀古人圣举,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举首相望,国家4A级同州湖风景区的中华龙舟港码头同样格外热闹,游客们在欣赏同州湖美景的同时,观看古风古韵的古筝表演,为龙舟点睛,登舟破浪逐行,体验中华传统龙舟文化。

“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风光美丽,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冬枣。”在大荔县小坡村万亩冬枣示范园乘坐观光小火车游玩的游客高兴地说。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让大荔农村的乡村味道和乡韵乡愁成为旅游热点。“孝道文化、同州饮食”柳池村、“农业观光、马术休闲”平罗村、“黄河风光、水产体验”福佑村等不同的乡土文化成为大荔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杏花节、枣花节、黄花菜节、荷花节、冬枣节等特色旅游文化推介活动,不但引爆了乡村旅游,也提高了大荔特色农产品品牌认知度。

近年来,大荔县建成国家3A级以上景区8个,同州湖景区、沙苑景区分别入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北国江南、关中沙海、天下粮仓、醉美黄河”四大品牌全面打响。创建了平罗、新堡等一批3A级村庄景区,打造了“湿地景观沿黄路”等7条最美道路。如今的大荔处处皆风景、时时可游玩,已成为大西安和沿黄旅游带重要的乡村旅游集散地。以体育游、文化游、康养游为代表的产业融合新业态竞相发展,成为美丽大荔追赶超越的战略支撑。

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50亿元。

重焕活力 浇灌传统文化老树发新“芽”

文化遗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传承,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史,留住了它,就是留住历史。

悠长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大荔的一砖一瓦、一唱一曲中历久弥新,为了让一批批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往日光彩,大荔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力度,并鼓励民间发扬传承非遗产业。2008年大荔县成功申报“同州梆子”为国家级代表作名录,省级代表作名录11项,市级保护项目29项,县级保护项目20项。

而素有“陕菜之乡”美誉的大荔,传承优秀传统美食文化也从未间断。2010年“大荔饭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荔带把肘子技艺”传承单位;今年6月份,大荔县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2018-202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面花之乡”,非遗项目名录位居全省前列。“能让老手艺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根,我很欣慰。”年过七旬的大荔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小霞老人不定期给不同学校的学生传授剪纸技艺,看到学生们对剪纸的热爱,她布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大荔县文化馆依托“陕西省新农村巧娘才艺提高班”,相继举办了剪纸、面花、刺绣3期培训,着重提高农村妇女的技艺和水平,在心手相传中让老艺术焕发活力。

10月13日,河北石家庄大剧院,花灯璀璨、高朋满座,高亢激昂的乐曲响起,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同州梆子现代戏《枣花香》,以其豪迈奔放的唱腔,感人肺腑的故事引得观众阵阵掌声,虽然现场的观众来自不同地域,但都被深深感染,纷纷为精彩的演出点赞。在这次传统戏剧的盛会上,《枣花香》荣获了“优秀剧目展演奖”。这已经不是同州梆子第一次走出“家门”。2017年,以大荔冬枣产业发展为故事背景,经历大半年精心创作的《枣花香》,参加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展演就大获成功,荣获“文华剧目奖”“文华作曲奖”“文华表演奖”等殊荣。

被称为“同州三绝”的同州梆子、面花、朝邑剪纸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并逐步走向主流舞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大荔县的8个传习所里,中、省、市、县的97位传承人展示着大荔优秀传统文化精湛技艺,向外界传播着它们的独特魅力。

汇聚正气 点燃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以先进文化凝魂聚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致富手段一样也不能缺。大荔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发掘文化扶智扶志的作用,不断构筑贫困户的精神高地,探索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位于大荔县朝邑镇的“丰图颐园”,以传承关中传统宴席“九品十三花”而久负盛名,更因为毗邻国家AAA级历史名胜景区丰图义仓而吸引四方游客和众多美食爱好者纷纷前来。随着规模和名声的日益提升,它的用工需求也逐渐增加,旅游旺季可以吸纳周边劳动力100余人,并且带动20家养殖户参与经营,安置贫困户就业60余人,残疾人就业4人,每人平均年收入可达近3万元。

而在羌白镇阿寿村面花传承人聂秀芳的家里,每天都围坐着许多妇女,因为精湛灵动的面花手艺,她开起了制作作坊,日子越过越好,生意也越来越忙。看着蒸馍馍也能挣钱,让许多农村妇女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有些人被请去帮工,有些人跟着学手艺,传统面花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在她的带动下,36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安置贫困户30户,残疾人就业4人,每人平均月收入2000余元,让他们拿到了自主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大荔县充分把文化资源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精心创作符合时代主题的文化新品、精品,调动社会各界文艺队伍,巧借文化之力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苦干实干,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同州梆子现代剧《枣花香》,讲述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支部书记,如何带领两委干部和村民在一片盐碱滩上发展冬枣产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县电视台开设的《小康路上》专题片,记录一线驻村、帮扶干部日常工作点滴,宣传脱贫先进典型事迹;身残志坚的脱贫典型李小宁、扎根帮扶的优秀“第一书记”王辉等深入农家讲述自己的故事……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荔县还组织文化宣传队,带着许多这样以真实的故事精心编排的艺术作品,奔走在镇村群众之中,在给村民送上丰富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的同时,向他们传递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在为贫困群众送去多种形式文艺节目的同时,大荔县还开展了送书法进农家、电影下基层等活动,将传统家训等优秀作品送到贫困群众家中,将公益电影放映向贫困村倾斜。县图书馆则精心组织一批惠农书籍,把流动图书车开进镇村社区、田间地头,让一大批贫困群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田秀才”“土专家”,在脱贫致富路上有了一技之长。

塑形铸魂 吹响乡村振兴的文化号角

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大荔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新形式,新内涵,通过打造一个文化阵地、推进两个改革、实现三个参与,在六个方面下工夫,进一步提升群众道德素养,培育良好文明乡风。

在大荔县安仁镇安二村投资40余万元建成集民俗馆、农业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文化大礼堂”里,由群众踊跃捐赠的3000余件老犁、木锨、纺车、石磨等印记着岁月痕迹的生产生活工具被精心地展示着。目前,大荔县已先后启动建造新堡等5个乡村文化大礼堂,龙池等16个乡村文化大院,对东高垣、井庄等传统村落“活态文化”进行了保护,守住了乡村文脉根基。

12月6日,全国丧葬礼俗改革暨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座谈会在大荔召开,这是对大荔推行城乡新型殡仪改革和农村婚丧礼仪改革成果的肯定,也是一次全面检阅。

“村上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不但要在村上登记,我们还有专人负责将这块过事的制度牌送去,群众现在不但很接受,而且很高兴。”下寨镇马家洼村支书高根友指着“两改”制度牌说道。

过去在大荔城乡,婚丧嫁娶或其他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盛行,许多群众叫苦不迭,而散埋乱葬更是造成大量土地浪费。为了破除这些陈规陋习,倡导喜事新办、厚养礼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大荔县从2016年逐步推行城乡新型殡仪改革和农村婚丧礼仪改革,专门成立了“两改”办公室,各村陆续成立了议事会,纷纷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章程,对“三项规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小办或不办)实施监督。同时,县上投资2000余万元在100多个村建成了一批农村公益性公墓,倡导孝亲厚养、文明殡仪和生态安葬。据统计,两项改革实施以来,全县一年可节省1亿多元。

今年2月,第二届“美丽大荔人”颁奖盛典隆重举行,又一批身边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得到表彰和弘扬,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文明新风尚在大荔遍地开花。近年来,大荔县村村投身“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户户加入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评选;人人参与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人物评选。目前,全县共推选“美丽大荔人”53人,“好婆婆、好媳妇”300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2万余户,涌现出了中国好人孔兰娃、答建荣,陕西好人杨军丽、党万康、赵英山,省级道德模范温妍、薛安全,2018年全国“媒体最关注孝心少年”李建华等一批优秀典型。

为了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大荔县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道德经典、文明礼仪为内容,绘制墙体画3万余幅,印制张贴画20万份,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净化心灵,形成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广泛发掘乡贤能人、培养乡贤群体,组建各自乡贤文化骨干队伍。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义务为群众书写家训2000多条,让好家风引领好村风。全民健身运动会、红歌大赛、“乡村振兴看大荔”全民K歌大赛、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更是让文化资源活跃起来,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在乡村振兴战略春潮涌动之时,大荔文化建设正一路高歌,大潮正起。来源:渭南日报(通讯员 党宇杰 赵雯琼 王筱维)

编辑:苏笑

0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登陆(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