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富美临渭》交斜镇交斜村:“臭水坑”变成“村中湖” 美观生态又排涝

2017-09-19 18:31:58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临渭频道

(记者:盛戈 姚玉萍(实习))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交斜镇交斜村坚持“美观、生态、排涝”并重的思路,恢复重建了村里的秋洪池,把以往污水聚集,垃圾成堆的臭水坑变成了美丽的“村中湖”,如今“小涝池”的建设,不但解决了农村排涝、灌溉等问题,同时也进一步让村庄回归了自然,有力地促进了美丽生态乡村的发展。

在交斜镇交斜村的秋洪池旁,村民贾坤江正在池边钓鱼,看到家门口这片曾经脏乱不堪的涝池一天天的变好变美,他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交斜镇交斜村村民 贾坤江:这几年把这一拾掇,环境好了,钓个鱼,下午没事在这乘个凉,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现在农村变好了,比城里都好。

村中的这片涝池碧波荡漾,鸭子悠闲地在池中游弋,两旁垂柳依依,一派田园风光,可在几年前,秋洪池完全不是这番景象,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再加上垃圾的倾倒,导致一下雨村道的积水排不进去,经常在村内形成内涝,群众苦不堪言。

交斜镇交斜村村民 贾云升:群众垃圾乱扔,(涝池)越来越小了,那就说根本盛不上水了,所以说涝池起不到涝池的作用了。

涝池被称为农村湿地,能起到涝时蓄水,旱时取水的作用,还能改善农村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农村自然生态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交斜镇将“柔性治水”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全面恢复建设农村涝池工程。以建设“生态、人文、排涝、灌溉”为一体的涝池为要求,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在全镇各村恢复建设农村涝池,以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交斜村经过多方筹措,翻修了老旧的秋洪池,解决了村上排涝问题。

交斜镇交斜村党支部书记 翟新民:以前村道经常积水,但是现在随便下再大的雨,你到这一块来,村道没有积水的地方。

自建设之初,镇村两级就把秋洪池的改造重建当做一项民生工作来抓,按照设计理念,不仅要让秋洪池重新发挥排涝蓄水的作用,更要让秋洪池成为村中的生态人文景观,经过反复研究和设计,秋洪池在收集雨水和生活污水的基础上,采取雨污分流、沉淀、过滤等措施和放养鱼苗,鸭子等生物自然调节水环境的方法,提升了涝池的水质,并在涝池的周围设置众多健身器材,方便了群众健身锻炼。

交斜镇交斜村村民 贾云升:现在看起来相当不错啦,有群众娱乐的场所,涝池既起了防洪作用,而且还是个景观。

交斜镇交斜村村民 陈根成:我说这下改造的好,人一看到心情也好,咱这年龄也68了,我说这美丽乡村这道路了、水槽了想的也周到,国家这政策也好,我真正想多余活几十年。

与此同时,今年交斜村还在村中的荒地上重新开挖了一块生态型涝池,不仅注重防洪排涝,同时还兼顾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涝池底部沉淀的淤泥是很好的农家肥,既经济实惠,又环保高效,更重要的能吞吐大量雨水,利用涝池浇灌旱地和获取农家肥,可以为群众节省耕种成本。

交斜镇交斜村党支部书记 翟新民:把这个水蓄到咱的涝池,到天旱的时候,咱就利用这个涝池,建一个小型的抽水站,对村边这100多亩旱地进行灌溉。

按照以往每亩地灌溉费用20元到30元计算,新建的生态涝池在旱季灌溉时可为村民涝池旁的100亩旱地节约资金共计3000元左右,而交斜村的涝池建设不过是村内基础建设的一个缩影,两年多来,村内加宽了道路,修建排水沟8公里,打通村内断头路1.1公里,修建了500平米的文化广场一座,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这只是交斜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交斜镇人大主席 屈卫卫:下一步,咱镇上计划对现有的生态涝池进一步进行升级打造,在涝池周围种植花草,栽植树木,同时铺设渗水砖,以便群众出行和观赏,进一步加大对群众关于对美丽乡村的环境卫生方面的知识宣传,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编辑:于小欢

0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登陆(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