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临渭区交斜镇:“小涝池”发挥“大作用” 水生态修复变美村庄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临渭频道

(记者:盛戈)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临渭区交斜镇将恢复建设生态涝池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生态文明的重点工程,在保障调蓄排水主功能的前提下,配套建设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兼顾发展养殖、灌溉、环境美化、生态保护等辅助功能,让“小涝池”在农村水生态修复中发挥了“大作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到处可见用于排涝蓄水的涝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饮水工程的实施,涝池逐步消失,不少涝池成了垃圾场、污水坑,既不生态更不环保,谈不上乡愁,反而成为了群众唾弃的对象,近日,家住临渭区交斜镇西池村的村民魏朝云欣喜地发现,家门口的一处垃圾堆一改往日的旧貌,变成了一座新型的生态涝池。

临渭区交斜镇西池村村民 魏朝云:我家就在那边,眼看就百十米,可以说一天都能转几回,那就是看见垃圾堆没办法。现在一改观气象一新,那就好得多了。空气也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

今年春季,交斜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生态涝池的建设,与其他镇建设景观涝池的思路不同,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涝池,交斜镇干部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临渭区交斜镇副镇长 雷茂:出发点是啥,就是一个经济实用,如果全部建设景观涝池,那代价太大了,咱这一级的财政也不能负担,因为牵扯的村比较多,要总共十六个村。

要利用有限的资金让村村都建起涝池,交斜镇改变思路,不再搞新的景观涝池打造,而是在各村原有垃圾坑、臭水坑的基础上做生态修复,清理垃圾等杂物,开挖雨污处理池。首先就在西池村的村边垃圾坑做试点,这片区域一直被群众当做垃圾倾倒点使用,脏、乱、差的环境让村民怨言很大。

临渭区交斜镇西池村村民 李党生:原来那边就是特别的脏、乱、差,走到那边那味道确实令人心情特别的不好。

临渭区交斜镇副镇长 雷茂:咱这地方原来是个垃圾坑,占地面积19亩多将近20亩,这是村里的公共用地,但是村民把垃圾啥都倒在这。

今年开春后,利用绿化栽植苗木的时机,交斜镇党委政府开挖了这个雨污处理池,既清理了常年累积的垃圾,又利用起了这片闲置土地,可谓一举两得。在生态涝池的建设中,为了防止污水堆积成为一潭臭水,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沉淀降污的作用。

临渭区交斜镇副镇长 雷茂:挖了一个渗水坑,让所有的雨水、污水来了以后,先到一个渗水井,到了井以后对上面的漂浮物进行一个拦挡,井底下对泥沙进行一个沉淀。第二步,用管道连接到第二个坑,第二个坑是个厌氧池,就相当于比较密闭的空间,这个厌氧池的作用就是对它这个污水进行一个有机化处理,它主要是把里面的一些病菌、一些分子进行分解,水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步净化。

相较于原先传统涝池的臭水堆积现象,新型涝池的优点就在于污水入池之前再无往日的异味,而且池中的水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提高了涝池的利用率。

临渭区交斜镇西池村村民 李党生:现在走这边(污水)净化了以后,这个水是清净的,咱们走这边没有什么气味,感觉到心情特别的舒畅,你看我们这边净化过的水,完全可以灌溉,特别好。

目前,生态涝池已建设完成,镇村两级还在涝池周边栽植树木2600余棵,地面撒上了草籽,池中栽了睡莲、芦苇等,为周边群众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形成一个休闲、娱乐、散步的好去处。

临渭区交斜镇副镇长 雷茂:建设生态雨污处理池的目的是啥,第一就是村子里面整个雨水和屋里面排出来的污水、洗衣服水等各方面污水的一个处理,第二个就是防汛防涝,所有的水都排到这个雨污处理池里面。第三个就是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让这个地方也成为一个景点。下一步,咱要在(全镇)剩余的13个村,要全部进行实施。

编辑:于小欢

0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登陆(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