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山水西川皆胜景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通讯员:张东进)登高而望,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尽情涂撒林间,这片山林的画板毫不吝啬它的热情和奔放。人间醉了,恰似酌饮了那浓烈的葡萄美酒,心醉神迷,满颊绯红。对美景的渴望迫切了些,时光自然就感觉慢了些,印象中的画面在脑海中不停回转,那份挚爱也变得愈发浓烈。

香山红叶是韩城美景的一个缩影,也展现了山水板桥之魅力。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们总是停不下匆忙的脚步,错过太多美好的风景。秋高气爽,趁着周末,一路向西,走进板桥,感受城市后花园的山水田园、鸟语花香,该是何等惬意和舒畅。和全市其他镇办相比,板桥更像一位小家碧玉,温润的澽水缓缓流淌,青翠的密林覆盖西川,勾勒出板桥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孕育出“健康养老与乡村旅游休闲镇”的情致和韵味。

“如果我能拥有这份荣幸,我愿一直陪伴着你,一年四季陪伴着你。春天,我陪你在盛开的百花之间轻轻漫步;夏天,我陪你在欢乐的澽水河畔悠悠避暑;秋天,我陪你在香山的漫天红叶里牵手游玩;冬天,我陪你在白雪皑皑的世界自由滑雪……”这是山水板桥向八方游客发出的邀请。

山水间体验生态旅游

冬日滑雪

“周末有空带孩子来板桥玩,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宜人,让孩子有了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越往西走,空气越清新,景色越怡人。”和市民段先生一样,每逢周末,一大批市民、游客纷纷走进板桥,让这静谧的山水间多了生机与活力。香山红叶、横山烟雨、桢州水色、大岭烟雨、猴山胜景、宋辽战场遗迹……板桥境内植被完好,四季有景,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初秋之际,香山红叶、猴山秋韵等生态景区,吸引着市内及周边众多游客。板桥生态游己成为我市节假日旅游的一大亮点,每逢周末或小长假,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左右,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板桥镇发展旅游的增长极和排头兵。2018年6月5日,电视剧《初婚》剧组与陕西农村报社采访团一行来到该剧拍摄地板桥镇王村,庆祝《初婚》在央视播出,并在该村成立“陕西‘三农’影视拍摄基地”。“看了央视八套播出的《初婚》,知道王村有影视基地,这里有1500年的核桃树、古香古色的村貌和秀美的山水。回去后还会带更多朋友来这里游玩。”外地游客师荣说。

乡村旅游

2015年晋公山滑雪场“入驻”,连续多届冬季滑雪旅游季的举办,吸引着一拨拨游客前往板桥镇王村,体验冬日滑雪的乐趣。而2018年电视连续剧《初婚》在央视的热播,拍摄地王村更是“借机”又火了一把,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这里,体验观光。王村旅游资源丰富,山水人文独特,这里流传着晋文公的故事,是韩城围鼓的发源地,还有广为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古遗迹九郎庙……依托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2016年,板桥镇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开发乡村旅游,建成晋公山滑雪场、王村影视基地、澽水南山庄园,保护修缮曲子组民国古村落、元代九郎庙、清代王家祠堂等历史遗迹,开发景峰生态园、澽水河湿地公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王村游客接待中心、生态游园广场、生态停车场、AA级旅游厕所、导视牌等设施,富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农家客栈。来到王村,游客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还能买到土蜂蜜、花椒、核桃油、大麻籽油等特色旅游产品。

后花园描绘脱贫新景

澽水河流经板桥境内,滋养着这里的人民。近年来,伴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个个扶贫产业、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板桥的贫困群众看到脱贫希望,找到致富门路。

进入秋季,早晨的山上透着阵阵凉意,而孙岁平丝毫感觉不到,一大早他就忙着给他的“伙计们”准备“早餐”。拌好食料,一入场地,孙岁平立刻被这群“伙计们”团团围住,争抢着、飞跳着。饱餐之后,等“伙计们”——洪阳乌骨鸡、海兰褐蛋鸡钻进林下“散步”,孙岁平这才安排自己的早饭。孙岁平是板桥镇五四村贫困户,父母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儿女还在上学,妻子既要伺候老的、还要照看小的,为了养家糊口,过去他一直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没法帮着妻子照顾老小。2017年,在包联部门税务局的帮助下,村里在侯家峪组的南山建起林下养殖基地。村干部找到孙岁平,让他去基地养鸡。“每月三千多工资,比打零工稳定多了,还能照顾家里,这么好的事情上哪去找。当年11月份我就进了基地,一直干到现在,有了稳定收入,还能帮妻子分担家庭重担,一举多得。”

基地负责人薛建军告诉记者,2017年,在包联部门的帮助下,村里从重庆购回15000羽洪阳乌骨鸡、海兰褐蛋鸡鸡苗,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实现土鸡与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2017年年底出栏5000羽,获得经济效益50余万元,利润一部分用于贫困户分红,一部分用于扩大产业规模。”扶贫产业的落地生根,让很多贫困户成了“上班族”,收入稳定了,脱贫信心更足了。在板桥,像孙岁平这样“上班”的村民不在少数。板桥村的雷锐英、何转莲等四名村民,在村里的澽龙蔬果产业种植基地已干了两年多,成了基地的“骨干力量”。“在这干活,计时工资,一小时10元,多劳多得,时间灵活,还能照顾家里。”在大棚里忙碌的雷锐英说。

板桥村依山傍水,适合发展蔬果种植业,2017年,村里抢抓全市推行农村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的机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澽龙蔬果产业种植基地,以蔬菜大棚种植为新型主导产业发展,以基地为依托,让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年收入可达13000元左右,每户贫困户年分红收益达2000元,产业辐射带动农户300户。为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年初,板桥镇各村派出工作队外出考察、取经探宝。其中,共裕村村干部先后赴蒲城县闫家村、白水县尧头村、安康市三河村等地实地考察,并与众天蜂业合作,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按照“一村一产业”的要求,已建成板桥村、柏林村蔬菜产业,五四村林下养殖,共裕村中蜂养殖、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黄菊种植,王村麻油种植加工产业,钢铁村金丝皇菊产业,香山村旅游配套产业,东风村火龙果种植等特色鲜明的村级集体经济。据了解,截至目前,柏林、东风、红林、共裕、香山等村产业已给贫困户分红到位。同时,这些特色产业的农副产品也在城区板桥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和薛峰街道游客服务中心展销,为全镇旅游产品和其他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五四村林下养殖、板桥村大棚蔬菜、东风村火龙果种植、钢铁村金丝黄菊、共裕村中蜂养殖,一朵朵扶贫产业之花,在城市后花园绚丽绽放,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大家共享产业脱贫带来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板桥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为导向,因村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成为全镇各项工作最大的亮点。2017年,板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69户1142人,经人口自然增减后,有建档立卡户366户1103人。2017年底脱贫 205户737人;2018年底脱贫56户182人;2019年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184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的背后,凝聚着扶贫干部的辛勤与汗水,彰显着扶贫产业的成果和成效。一路沿着澽水河,阅尽板桥山水。在这如诗如画、四季有景的西川川道,一树一木、一花一草,在澽水河的滋养下,变得愈发生动,为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不绝源泉;一村一品、一产一业,在城市后花园绚丽绽放,让这里的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无限憧憬和向往。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农家四季》栏目

编辑:唐蓉

初审:王杰   扁育良   唐红萍

审核:张军涛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