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渭南实践(一)加快提质增效 推动产业振兴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指引下,渭南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起,渭南广播电视台《农家四季》栏目特开设《乡村70年》特别节目,展示全市农业农村70年来的辉煌成就。今天先来看看产业振兴和咱农民收入的情况。

据了解,截止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26.6亿元,是1949年的52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5年的14.1%降到现在的1.8%。农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正在迈入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升,离不开提质增效,离不开产业振兴,70年,渭南农业在“端好饭碗”“管好果园”“建好菜篮”“深化改革”“延长链条”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越。

渭南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粮仓”,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70万亩,产量实现“十四连丰”,每年总产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占到全省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一。

渭南是多种北方水果的优生区,水果面积达到390万亩,总产量达到 460万吨,产值达到160亿元;以“卖得好”倒逼“种得好”,有机认证果园达到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果园达到105万亩;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果业“金字招牌”,白水苹果荣获金砖厦门会晤全球唯一中标苹果,大荔冬枣成为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2008年全省提出建设“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经过11年努力,渭南设施蔬菜面积已超过百万亩,达到124万亩,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1%。华州山药、赤水大葱等享誉国内外。在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蔬菜产业。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9家;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入驻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超过百亿元;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00多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000多家。

以改革提效益、增活力,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三变”改革“千村试点”,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合阳县沟北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发展经营实体37家,去年集体经济收入73.2万元,累计分红36.4万元。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农家四季》栏目

编辑:胡斌

初审:王杰   扁育良   唐红萍

审核:张军涛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