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四十年:寻宝张桥 村史鉴证

2018-11-14 19:45:25 来源:农家四季

(记者 李昊)今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我们的秦东大地也在这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可能很多年轻人体会并不是很大,但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说起这个话题,感触就特别深,今天我们记者就带大家一起去柳枝镇张桥村村史馆看看,村民过去是怎样生活的,再听听村里的老人是怎么说的。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村史馆 志愿者 闫婷:这个是张桥村以前村民家里用的纺布机,村民以前身上穿的衣服,都要靠这个来织的,现在已经不太需要这种东西了,这个老物件保留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村史馆的玻璃罩子下躺着一个小玩意,圆木上带着个铁钩子,村支书何福善说他小时候曾经使用过。这不这个叫拔条的小工具,就是何福善从家里拿来的。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 村支书 何福善:过去用的拨条,干啥用的,就是拧毛线的,农村家里养的羊,把羊毛剪下来以后,要把这做成毛线,然后把这织成毛衣,就是要用这个东西,现在不用了,现在街道买件毛衣,身上一穿,漂亮还穿上暖和。

大家猜猜这个小玩意是干嘛的,看起来年代有些久远,我们也是头一次见到,那接下来大家可要听好了。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 村主任 王强民:看到这个古物件,这就是过去我们村民用的这个熨斗,这个把这打开以后,把这个木炭烧红以后放到里边,这是铜的它传热以后,把这个熨斗传热,熨衣服把衣服能熨平,现在这个东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用的是电熨斗。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 村支书 何福善:主要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留住乡愁,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珍惜今天的生活,把张桥的历史永远记下来。

参观完村史馆,我们来到了村民何德正家,他正在给自己的孙子收拾婚房,孙子过几天就要结婚了,孙媳妇是孙子在上海工作认识的,七十五岁的老何特别的高兴。过过苦日子的何德正,对过去的光景记的很清。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 村民 何德正:尤其我家这个生活简直穷的是不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反正一天为了温饱问题,东西南北奔波,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过去的,衣服要穿几辈人,小孩是生下来没有衣服穿,都是拿套子和烂布一裹。

现在何德正身上穿的衣服是儿子给买的牌子,他没事就在村里溜溜弯,转累了就在家里看看电视,种种花。他一直念叨着过去的苦日子,要感恩党的好政策,现如今才能生活的这么幸福。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 村民 何德正:我现在这个已经七十五了,儿子们都不让我干活,整天是务务花,锻炼锻炼,定时在电视上看看新闻。

1996年张家山村整体移民搬迁至现如今的张桥村,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村里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果业,这三大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村史馆里,有农业学大寨时期,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国务院奖状。如今,还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州皮影和老腔表演,更是让游人进一步亲身感受了皮影艺术的魅力及老腔的豪放。今年以来张桥村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如今,张桥村又获得2018年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张桥村进一步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

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 村支书 何福善: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道路是狭窄的小土路,现在全部成了柏油路,群众现在出行也非常方便,大部分户都有了小车,今后要继续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把我村建设的更好更美。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张桥村的变化只是我们秦东大地上的一个缩影,40年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活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农家四季》栏目

编辑:唐蓉

初审:王杰

审核:王艳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