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产业先行(四) 蒲城“党支部+” 产业扶贫模式走向全省

来源:三农前线

(记者:刘阳)在市产业脱贫办公室的总结推动下,“党支部+”的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市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也入选全省主推的八大产业脱贫模式。那么,“党支部+”的产业扶贫模式是如何运行的,在带动脱贫和提升集体积累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记者近日走进“党支部+”扶贫模式的发源地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进行了深入采访。今天的系列节目“脱贫攻坚产业先行”我们就来看党定村走出的“支部+”产业扶贫模式走向全省。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是蒲城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示范带动点,村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党支部的牵头下建立了奶山羊养殖厂,带动了当地贫困户一起发展奶山羊养殖业,如今,村里贫困户的收入逐渐增加起来,村集体积累也不断增加。党喜顺是党定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些年因为一场事故,造成左臂截止,两个孩子读书,而妻子也因为身患疾病,无法下地老作,家里的生活一下子艰难起来,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 村民  党喜顺:之前在家里是啥都干不成,家里以前劳动力靠我一个,两个娃都念书,媳妇有病,帮不上忙,现在有了羊场,有了稳定的收入。

2016年,村里响应政府的号召,让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建起了奶山羊养殖场,农闲的时候,党喜顺就在养殖场里打工,一个月也有不少的收入,同时,他自己也以托管的形式,在养殖场里养起了10只羊。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了。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 村民  党喜顺:在羊场收奶,打扫卫生,一个月给我1800元的工资,这样下来一年就是4万元。

如今,党喜顺每年都能在奶山羊养殖业上有4万元的收入,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就轻松许多,近几年,村里整合自身优势资源,采用党支部+的模式,将全村的奶产品统一收购,在保证了奶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村民的稳定收入。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第一书记  郑杰:首先是经过党支部牵头,奶品质量有了保证,群众收入也有了保证,以前群众都是单家独户的,现在村上把这整合了以后,咱就可以跟奶企进行对接,给群众了保底价,保证了群众的收益。

随着村集体组织的确立,跟奶企的合同签订,如今,村里的奶产品质量有了集体的把关,羊奶的收购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第一书记  郑杰:价格翻了一番,在翻一番的过程中,群众的收入增加了近500万元。

这增加的近500万元收入,不仅是富了党定村的乡亲们,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让村里有更多的钱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缺少劳动力贫困户的收益问题。石树功老人是党定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年近80岁的他,和老伴两个人相依为命,年纪大了,腿脚也多有不便,村书记知道后,就让他在自己家里养羊,同时,也有老人购置了一台自动挤奶器,如今,老人在自己家里就能有收入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  村民  石树功:以前人在家里,种点地,大队里给我了3000元,买了几只羊,腿不行,腿蹲不下,现在好,大队给我买了一个吸奶器。

如今收入是有了,提起将来的生活老人还是充满了信心,他告诉我们,下一步,还是想多养一些羊,而且村里每年还会对他们这些贫困户进行分红,这样,他和老伴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每年还都能添置几件新家具。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第一书记  郑杰:村里每年给35户贫困户,1750元进行分红,经常在里面务工的话,每户能增加2万元的收入。

集体收益增加了,村里进一步发展脱贫产业也有了基础。记者在党定村走访的时候,也听到村民说起更多关于油葵产业的事情,如今,随着奶山羊的产业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也逐渐的步入正轨,去年,村里用养殖奶山羊的集体收入,从村民手里流转了近千亩没有种植庄稼的荒草地,种上了油葵。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第一书记  郑杰:这块地之前是黄土地,群众在这块只能种一料庄家, 咱是通过咱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们通过三变,将群众土地流转,改良,种植了1300亩的油葵,这1300亩油葵每年能给群集体带来近60万的收入,

村集体经济又能更好的投入到集体产业中去,形成了良性循环。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第一书记  郑杰  :60万元用于村的发展,为脱贫攻坚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是土地流转的费用,另外一方面是群众可以在这里面务工,第三方面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带动分红,特别是针对家庭没有劳力的,患大病的精神类疾病的,没有办法脱贫的,也就是咱们说的兜底户,对他们进行分红带动。

蒲城县农业局总农艺师  杨勇: 蒲城县的产业扶贫工作,经过前期的规划指导,全县的产业扶贫园已初具规模。一是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党支部+ ,光伏项目,苏陕协作等项目的带动,基本实现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产业全覆盖,贫困户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产业扶贫效果显著,二是通过 产业脱贫110指挥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为全县贫困户产业发展实现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截至目前,110服务体系,共服务群众2.9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及时服务的 全覆盖。

去年,市产业扶贫办公室对蒲城县党支部+的扶贫模式进行总结推广, 鼓励各县市区以党支部+为引领,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的“一加三带”形式,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确定发展产业,加快产业扶贫园建设,提高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构建紧密连接利益共赢的运行机制,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切实增强贫困户脱贫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截止目前,全市产业扶贫累计带动贫困户8.29万户24.63万人,基本实现了贫困村脱贫产业全覆盖,贫困户脱贫产业全覆盖,长期和短期脱贫产业全覆盖“三个全覆盖”。全市271个贫困退出村,已全部建有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等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党支部+的脱贫模式也入选全省主推的八大产业脱贫模式。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农家四季》栏目

编辑:唐蓉

初审:王杰

审核:王艳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