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健康科普:儿童中耳炎的预防和治疗

发布时间:2018-12-13 17:38:47

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在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比例相当高,家有幼童的父母应该了解一些关于中耳炎预防的知识。

中耳炎一般分为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经常在儿童患咽喉炎、感冒、流感和过敏之后出现,有病毒引起的,也有细菌引起的。病毒引起的占多数,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这和人们认为耳朵感染是细菌引起的印象不一致,这种不一致造成相当严重的抗生素滥用。

预防中耳炎要从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入手,教育孩子勤洗手、不要分享饮食或公用餐具;尽可能减少孩子入托的时间,或者找小班制的幼儿园;其次是争取母乳喂养,用奶瓶的话也避免让孩子躺着喝;其次是按时接种疫苗,尤其是肺炎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最后是远离二手烟并尽可能避免空气污染。

什么是急性中耳炎?

渭南市妇幼保健院五官科主治医师池俊清: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婴幼儿,冬春季多见,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部分治疗不及时病人可导致鼓膜穿孔引起患耳流脓及听力下降。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及中耳鼓室的一个管腔结构,它有两个口,咽鼓管鼓室口位于中耳鼓室,咽鼓管咽口位于鼻腔后端的鼻咽部。这根管子仅在吞咽时才会开放,其可以平衡中耳与外界大气的压力,将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出来,平时的闭合状态还可避免将嗓音、呼吸音、心脏搏动等自体产生的声音传入自己的耳朵。但也正是由于这根管子的存在,在其功能障碍时,就成为了鼻部炎症逆行感染至中耳的途径,最终引起中耳炎症感染、积液、甚至化脓。

小儿的咽鼓管短而平,鼻咽部的细菌更容易进入到中耳,使得小朋友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非常容易并发急性中耳炎,这也是为什么在临床中总是遇到紧张的家长带着哭闹着耳痛的孩子来就诊,而他们几乎都有鼻塞、流涕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调查显示80%的儿童在6岁之前会发作至少1次急性中耳炎,发病率在7岁后明显降低。

急性中耳炎应该怎么预防?

急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鼻部炎症的逆行感染致病,因而控制和治疗鼻部炎症可有效预防急性中耳炎的发生,保持鼻腔通畅和清洁非常重要。发生鼻部感染症状时,可以使用海盐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急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首选抗生素为阿莫西林,尽管目前对于急性鼻炎-鼻窦炎不建议使用鼻喷激素,但合并过敏性鼻炎症状,如鼻痒、喷嚏,以及鼻塞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用鼻喷激素缓解鼻粘膜水肿。

同时擤鼻时应避免同时擤两个鼻孔,防止鼻腔压力过大打开咽鼓管口并使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鼻咽部除了有咽鼓管的咽口,还有一个淋巴免疫组织,叫腺样体,是一个橘瓣样的软组织。小孩的腺样体由于受各种炎症的刺激会增大,一般于6岁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小,12岁后几乎退化不见。如果腺样体增生过于明显,可能会堵塞咽鼓管咽口,造成咽鼓管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中耳分泌物的引流,造成中耳积液,这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除了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还会造成鼻塞、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的症状。

中耳炎如何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鼻喷激素、海盐水冲洗鼻腔。

手术治疗: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在内镜下切除腺样体,同时可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否则长期的中耳积液可能造成胶耳,严重影响听力。同时可避免长期张口呼吸造成的牙列不齐、硬腭高拱等腺样体面容。

编辑: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