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千名中学生“穿越”蒲城清代考院

2018-11-12 17:35:18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所以现在很多的学校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旅行当成课堂,在学中游,在游中学,在游历中获得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这种方式就是研学旅行。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说到这儿,最近在我们蒲城就吸引了一批来自西安的一千多名中学生前来旅行研学,走,去看看。

11月9日,蒲城县的文化广场上聚集了来自西安市第十一中学的千名中学生,他们在做着研学前的准备。

经过半个小时的准备,上午十点,同学们整装待发,研学第一站大家到达了清代考院。蒲城清代考院始建于公元1891年,占地6200平方米,是进行童生考试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童生考试场所,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在蒲城建考院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同州府的考生,每年都搭建考棚带来的不便,第二是在平时不考试期间,作为接待省巡抚视察蒲城时歇息下榻的地方。研学旅行的同学们来到这里,在这他们将感受一百多年前的考生考试的形式。首先进行的是殿试,先由考官宣布考试规则,之后由护军发放试卷,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考官宣布考试开始。

同学们来到的清代考院,在一百多年前进行的是科举考试的地方,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我国的考试制度还有禅让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制度也由于各种弊端被淘汰。为了选用人才更加的公平公正,公元605年,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便由此产生了。科举制也是为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进人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生们来到这里,感受与现在的考试制度完全不同的形式,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见识的增长和学习的积累。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试,参加“殿试”的状元、榜眼以及探花都脱颖而出。

状元游街二十分钟之后,同学们来到了今天第二个研学目的地文庙。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

在文庙,同学们整齐站立在大殿月台,准备开始祭拜孔子,第一项:正衣冠,也就是整理衣服,帽子,保持整洁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也是表示对孔圣人的一种尊崇。第二项是净手,净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洗手,净手寓意为净手净心,第三项为请香,把将要上的香拿出来,用双手捧起来举到眉毛的高度,第四项为上香,上香时要双手拿香,将香的最顶端放在火上点燃,点燃之后后退一步,然后双手高举过头行鞠躬礼,紧接着双手将香插入香炉内,上香表示我们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祭拜孔子完毕之后,我们来到了今天研学的最后一站,重泉古镇。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们来说,能够亲自体验一下传统手工蒸馍的制作过程,大家也是受益匪浅。看看同学们亲手制作的蒸馍,也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其实,这样的研学旅行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游玩,更是一种体验和学习,让他们在感受传统历史文化、感受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增长知识、发散思维、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旅行中学到很多课堂以外的东西,对他们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也都是一种促进。

来源:都市频道《天下旅游》栏目

编辑:成颖

审核:惠婷

编辑: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