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渭南】蒲城唐惠陵博物馆(上)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在陕西自古就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老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的确,在陕西关中就有唐代十八位皇帝的陵寝。可是,在蒲城县城西北有一座陪葬墓,墓主人生前没做过皇帝,死后其建制却是按照帝陵的规格和标准所建,这便是唐让帝李宪与夫人的合葬墓——惠陵,这里是陕西省唯一一座已经发掘并对外开放的唐代准帝王陵,也是我国首座对外开放的唐代准帝王陵墓地宫。今天,我们就走进惠陵景区,一起“穿梭盛唐的时空隧道”,感受那段尘封的历史岁月。

唐让帝惠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四公里处的桥陵镇三合村,属唐睿宗李旦桥陵的陪葬墓,陵园北靠金帜山,南邻漫泉河,地处平川,颇为壮观。惠陵是唐玄宗长兄李宪和恭皇后的合葬墓,当地俗称 “让冢”。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陵坐北朝南,地表封土承覆斗形,封土底长100米,宽80米,高15米。陵前有青色大石碑一通,上书“唐让帝惠陵”五个隶书大字,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陵主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他本来是太子,为了避免宫廷再起“玄武门之变”的祸端,绝然将太子之位让给在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了大功的弟弟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李宪一直安守臣节,不干政事,兄弟二人一直和睦友爱。李宪被封为宁王,实封有五千五百户。李隆基还专门在兴庆宫建花萼相辉楼,制长枕大被,经常与李宪一起聊天睡觉。李宪病逝后,李隆基非常难过,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赐天子衣一身,赠他的元妃为恭皇后,陵墓按照帝陵建制,并葬在父亲睿宗的桥陵旁,称其墓为惠陵。

据唐史中记载,“墓内置膳食千余味,药酒三十余色,其地宫建制与诸皇陵同”,但是这种特殊的礼遇并没有给死后的李宪带来安宁,反而成了盗墓贼的诱饵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者,谁都想知道惠陵里到底存着怎样的宝贝。 1999年的春节,陕西省文物局接到报案,惠陵再次被盗墓贼炸开一个8米深的盗洞,为了保护墓室内的文物,1999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3月对惠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惠陵的发掘对研究唐代帝陵建制和内部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场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出土500平方米的壁画和观赏性极强的石椁(guo),为了让这些珍贵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惠陵,2017年8月30日,唐惠陵博物馆对游客正式开放,惠陵地宫也为人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走进地宫大门,一条幽长的墓道便呈现在眼前,神秘而深邃,记者小心的踩着倾斜的墓道缓缓而下,如同走在穿越盛唐的时空隧道里,激动而又充满敬畏。

惠陵陵墓中壁画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居住地方的内外场景图象和宇宙神瑞图;有包含道教色彩的出行图、青龙白虎图等;有形态各异人物图案,公主、侍女、侍从、胡人等皆身材高大,与真人相仿,这也是迄今所出土唐代墓葬壁画中极为少见的。

惠陵地宫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等部分组成,帝王陵一般设有九个天井,而惠陵仅有七个,这又是为什么呢。

进入甬道,壁画中的主题几乎多属于身份、地位较低的侍女、侍从等人物。在这些众多的侍女中,有身系马球杆男扮女装的;有手捧各式水果的侍女;有威严站立,不苟一笑的男侍从,而在过道顶部则是一片片绘制精美的祥云。

最后抵达的便是惠陵墓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巨型石椁(guo)。

墓室东壁为一幅场面较大的乐舞图,中间两人对舞,南边是乐队伴奏,北边有一身份高贵的夫人带着侍从在观看。

整个墓室平面为正方形,高约4米,穹窿顶,最高处10米,墓室四壁画有朱雀、玄武及乐舞等观赏图案,到处是如意云仪,墓顶上有表明天象的日月星辰图。

唐惠陵虽然是一座陪葬墓,但它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大唐风韵难以掩饰,它将所处的那个时代真实、全面、客观、平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是整个唐代社会文化的缩影,正是这种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使惠陵的墓室壁画具有了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那么一个千年前甘愿让出王权的盛唐皇帝,他的陵墓里,除了壁画外,究竟还藏着什么宝贝呢?下期节目中,我们将带您走进唐惠陵博物馆,一起见证大唐盛世的帝王宝藏。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文化渭南》栏目

编辑:甄磊

审核:惠卫东

编辑: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