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渭南】蒲城清代考院(下)

2018-08-31 12:11:15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文化渭南》,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蒲城清代考院的建筑规模、功能区域以及我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演进。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继续带领大家走进百年清代考院,感受千年科举文化。

科举制度与封建王朝相始终,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余年,被西方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同时科举制度对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所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为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进人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里是第三展厅,是一组以泥塑的形式展示考生从赶考到游泮桥的全过程。考生们日夜兼程去赶考,可以看到其中有年长者、有年幼者,所以说童生考试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朱门子弟坐着马车,贫寒之人不行,可以看出,童生考试也是没有门第限制的;进城之后,稍作放松,有喝茶的、有算命的、有理发的;考试前一天要进行浴室沐浴,沐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孔圣人的崇敬,二是检查考生身上是否带有夹带;所以进考场前都要进行查明验身;这里是武科考生考试的情景再现,当时的武科考试主要包括两场外场和内场,考完试后,考官阅卷;阅卷完毕,张榜报录,考生们争先恐后的查看自己的名次,考中的人相互祝贺,落榜的人垂头丧气,可谓几人欢喜几人忧;考中的人坐着轿子荣归故里;游泮水是科举制度下的一种庆祝方式,考生们也把游泮水作为最高的荣誉。

荣归故里,壮游泮水,是每一位考生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科考时。

这里是第四展厅,考舍两侧为硅胶像考生复原场景,可谓形象逼真。在此参加考试,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如果有一位读书人直到八十岁仍未考取生员的话,也称为童生,只不过是老童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卷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他的本来职能--检验考生学识的重要凭证。那么,百年前的考卷是什么样子呢?

考卷上的字体称为“馆阁体”,是一种方正、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以明清两代为盛。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虽然馆阁体限制了考生的才能发挥,但是俊秀、工整的考卷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童生们认真恭敬的态度。在文物展柜里,有一份特殊“考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穿越圆形拱门之后就进入了博物馆的第三进院落了,这里是典型的关中四合院结构,在东西两座厢房的中间,坐落着雄伟的大殿—伦秀堂。大殿正中的“武魁”二字威风凛凛,气势不凡。上联:为国酬勤竞登虎榜,下联:开科取士慎选骊珠。这座大殿是所有武生向往的地方,因为只有通过了第一道关口—室外武艺考试过关后,才能获取进“伦秀堂”进行军事理论考试的资格。

步入伦秀阁,大殿的东墙上,十八班兵器簇拥着一个硕大的“武”字彰显了此地威武庄严的氛围,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硅胶雕塑再现了武生考试威武豪迈的场面,此时此刻,我们似乎听到了刀剑撞击的金属声、手举大石的喘息声、羽箭中靶的喝彩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每位寒门学子的梦想。考取功名既可光宗耀祖,还可为国效力。

清代考院最后一进院落称为“官厅”,顾名思义就是官员办公休息的场所。传统四合院布局,由东西10间房间组成,院内山石叠嶂、流水潺潺,情趣盎然。

蒲城清代考院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见证了多少童生的辛酸苦辣,人生百态。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场馆。

“穿越千年、走进科场”科举精品文物展正在紧张的布展当中,我们期待着早日与观众见面。相信这批文物的充实,更加奠定了蒲城清代考院的历史地位和科研价值。走进百年考院,感受千年科举文化。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文化渭南》栏目

审核:惠卫东

编辑:甄磊

编辑:甄磊